APP下载

有效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透视

2014-10-21朱顺明

物理教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斜率答题试卷

朱顺明

(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101)

1 问题的提出

自我评价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集中在纸笔测验.虽然它具有量化、精细、标准、统一的特点,能对知识和某些技能进行有效的检验,但它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价值观的表现难以鉴别.更重要的是,考试的压力和焦虑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对学习的促进,还有很多学生因为失败或失败的威胁而放弃学习,陷于无助,丧失了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因此有必要与其他方式组合起来才能实现功能互补.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教师若要想看看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如何,出一张试卷就可见分晓.当成绩出来后,全班或全年级进行排名.由于考试的偶然性很大,特别是理科(一旦题目的某处出现差错,那结果可能就相差20分).所以考试结果带来的后续性影响比较大,这对心态不好的学生来说,又多了一份阴影.而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基本都是直接通过数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这种考试现实很残酷,此时无论学生自己心里怎么想,事实就摆在那儿.通过这种量化的数据,瞬间可将人的学习表现进行定格.目前这种“统一”的要求在生活中还无处不在,例如学生要完成统一的作业,参加统一的考试,用统一的分数来评价.平时搞一个活动,必须统一行动,统一要求,不得越雷池一步.其实,学校和社会都很清楚这种评价的不利性,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的教育又那么喜欢统一呢?因为“统一”好管理,目标明确,好控制.把复杂的事情尽量搞得简单化,操作起来方便.但如果这样下去学校领导和教师是省事了,但教育却丧失了最有魅力的东西——丰富多彩的个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应该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所有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确定学生达到什么水平,不是为了给学生进行成绩排队,而是发挥其诊断和激励功能.所有评价应使学生能判断和了解自己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科知识强化和不足、学习思维的成功与缺陷、学习习惯的优点和缺点等等,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有明确的方向,并尽可能获得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下面,笔者对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透视分析.

2 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

案例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教学片段.

情景:图1所示的是一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试问随着U的增大,R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R变大.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该曲线的切线斜率是不断变小.切线斜率的倒数就是电阻R,所以电阻R变大.

因为与已知结论相符合,所以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指导也就很快过去了.

显然该教师并未能正确理解点斜率和切斜率.在初中阶段,学生主要遇到的是定值电阻,此时点斜率和切斜率没有区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无需区分这两种斜率.而在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图上小灯泡的电阻虽然是非线性变化的,但随着电压的增大,点斜率和切斜率都是在减小,表现为小灯泡的电阻都在增加.因此并不能把点斜率和切斜率不同点暴露出来.

图1

结合刚才的教学情景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习题: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随所加电压U变化的图线如图2所示,P为图线上一点,PN为图线的切线,PQ为U轴的垂线,PM为I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

教师巡视后发现,有学生选(A)选项,有学生选(B)选项.

师:选(A)选项和选(B)选项的同学,请你们分别说说理由?

生[选(B)]:我是根据刚才的结论选择的.

很明显,两个答案是不可能统一在一起的,哪个对呢?为什么?(教师故作沉思.此时,有学生开始倾向于(A)选项了)

为什么呢?这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探讨I-U图线中切线斜率的意义.总结出学生是受到以前学过的用v-t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影响.

虽然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处理这些概念问题,有时似乎是来回折腾.但实质上是让学生暴露思维破绽,找出思维漏洞,从而促进学生的反思.其实,在学生的每一份试卷中,教师总会发现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有些错误,教师如果能随机应变,踏“错”寻“美”,巧妙利用,在这些地方做做文章,是可以将它们变成宝贵而且可生成的教学资源.

3 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意识

案例2.学生的一次单元测试.

一天下午,物理教师抱了一叠试卷进来.学生明白了这节课要考试,教室里的气氛明显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在等待教师发试卷的过程中,大家开始把课桌上的东西收拾好,准备好草稿纸和笔,迎接考试.学生甲头脑灵活动作快,而且平时作业做得不错,一直受到教师的表扬.由于这次随堂测试只有45min时间,所以学生甲做得很快.坐在他旁边的学生乙,平时学习也不错,就是动作比较慢,作业基本上都是最后一个交的.45min很快就过去了,学生甲刚好答完题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而且自己也感觉不错(题目不算太难,比较适合自己的胃口).再看学生乙,最后还有2道题目没有完成.第2天考试试卷发下来,2人的分数差不多.学生甲一看,怎么会这样呢?比我预期的要低20分,再一看原来都是小问题,包括答案抄写出错,计算出错,解题不规范出错但是答案正确.例如,带电粒子在磁场的运动应有qvB=m,却用其变形结果R=直接计算,导致扣分.学生甲心想,我做的大部分都是对的,真正的得分应该再加20分,我这次考试很不错.学生乙拿到试卷后发现除未答出的题目其他都做对了.他心想,如果再给我多点时间,那么最后2道题我也能做对.这样算下来与最高分差不多,我很满意.

案例中的学生甲和学生乙都是从积极的角度评价自己,但他们又缺少对自己作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不合理的评价掩盖了事情背后的本质.在他们看来,那些原因都是微不足道了,他们完全可以避免.所以,他们把这些因素全部纳入到已经解决的问题行列之中.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事物链条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很是关键,有的甚至能决定考试的成败.

此时,教师要善于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能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帮助他们能客观地对自己作出评价.是计算能力差还是思维不缜密,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考试答题中时间利用不合理.

例如,针对学生甲的现象,结合几次大考的试卷和高考试卷的答题要求,谈谈解题规范和答题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学习“评分细则”,其中造成学生答题规范性差的原因既有主观又有客观.主观上,现在不少学生平时就视规范解答为“小儿科”甚至是个麻烦,认为只要知道怎样解答就可以了,不愿意在叙述等规范问题上花时间,而更愿意将时间花在追求解题的数量及技巧上.客观上,由于高考的功利性已被社会无以复加地抬高,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基础教育的素质培养这一基本出发点而面对升学率的竞争压力.这导致平时的教学节奏快,容量大.教师往往更注重考生知识网络的构建、思维技巧的点拔,板书自然因时间关系而变得很简洁(这在客观上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当前浩如烟海但又良莠不齐的教辅书籍中,因为作者自身水准及其他种种原因所造成的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关于规范答题的示范性教学,课外又得不到教辅资料良好的熏陶,加之主观意识上的轻视,自然影响了其规范答题能力的形成,并最终导致其学科基本素养的逐渐缺失.

针对学生乙的现象,要让学生清楚任何考试因具有选拔性,所以会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做题的质量是第一位的,但答题的速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答题速度慢的一种原因是行为动作慢,另一种可能是平时作业不太喜欢独立钻研喜欢与同学对答案.当你在考试时,因为你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显得心虚不能大胆地往前走,导致答题速度偏慢.总之,这一系列的表象的背后都得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细节上的关心,要注重对每个细微之处的了解,不忽略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处理问题更全面,不会因为细节上的忽视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4 社会缺乏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氛围

案例3.家长与教师的一次电话交流.

新学期开学至今已有一个多月了,家长们都迫切想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所以一般会时不时与班主任电话交流.请看下面的一个通话片段.

家长:喂,你好!我是×××的妈妈,打扰老师了.最近学校有没有考试?他的情况怎么样?

教师:最近刚进行了物理单元测试.分数是××,班级名次是××.

家长:好像不太好.在初中,他的物理成绩是很好的.怎么到高中就不好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我问小孩,小孩说上课都听懂的,但一到考试就写错了.

教师:其实,初中与高中学习有很大区别的……

家长:(迫不及待打断教师)老师,我孩子比较内向,希望你上课多提问提问,有什么事情向我及时反馈.我也会要他多向老师请教,麻烦老师了!

像案例中的教师和家长通话情景,我们并不陌生.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常用方式.究其原因是家长的兴趣点就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因为数据鲜明具体,很能看出孩子学习是好还是不好.对于做人和做事及品德,这些很虚的东西家长并不关心.这如同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事情做好与否,只要看你最后的结果.若你成功了,以前的做法哪怕是不够妥当的,在别人看来也是经验.倘若你失败了,之前所作所为都视为瞎折腾,是花架子.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社会氛围下,家长时刻盯着几个数据,而深层次的问题(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问题探究能力等等)不去考虑和探讨.

同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只满足于完成任务和做完作业,很少评价自己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技术含金量.因此,不会倾听,不会反思,不愿借鉴.教师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技能性的自我评价.家长要利用自身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让孩子意识到:实际问题是多么复杂?实现目标是多么困难?方法手段是多么有限?时刻提醒自己:别人想到了,我为什么没有?别人做好了,我为什么没有?别人想得多,我为什么想得少?别人做得好,我为什么做得差?时刻反思:这道题还有别的做法吗?这句话还有别的说法吗?这件事还有其他结果吗?不断审视自己想过的问题和做过的事情,及时做出开放性的评价.

1 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刚.物理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斜率答题试卷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