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能定理”谈起——基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材分析
2014-10-21朱建廉
朱建廉
(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5)
使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实施教学,教材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中,于“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前安排了题为“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以下简称“探究关系”)的相应内容.在揣摩教材编写意图时考虑到:既然教材将“探究关系”的相应内容作为“动能定理”的前置,那么针对“探究关系”所作的诸如“教材文本分析”、“逻辑线索梳理”和“编写意图领悟”的思考,当然就应该结合“动能定理”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于是,便由此形成了本文的标题:从“动能定理”谈起——基于“探究关系”的教材分析.
1 “动能定理”的内容表述与意义指认
作为高中物理知识架构中重要内容的“动能定理”,其内容表述和意义指认应该被认为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1)“动能定理”的内容表述.
关于“动能定理”的内容表述,这里在给出教材所呈现的文本表述的基础上,还将借用数学语言而给出相应的解析表达.
① “动能定理”的文本表述.
教材所呈现的“动能定理”的文本表述为: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② “动能定理”的解析表达.
在“动能定理”的各种解析表达中,最为简洁的解析表达为
若将“动能定理”简洁的解析表达展开,则将形成其具体的解析表达为
(2)“动能定理”的意义指认.
关于“动能定理”的意义指认,教学过程中当然应该分别从“动能定理是由牛顿定律对空间实施累积而得”、“动能定理给出的是过程量与状态量变化间关系”等方面作相应的概括.但在基于本文的话题而实施“动能定理”的意义指认,则只需要在将“动能定理”的形如(2)式的解析表达作“提取公因式”的数学处理而形成形如的表达后,其解析式所直接表达的含义是: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总是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物体质量的一半).
2 “探究关系”的文本分析与逻辑梳理
作为“动能定理”前置内容的“探究关系”,针对其所作的文本分析与逻辑梳理当然应该结合“动能定理”的相应内容而进行.
(1)“探究关系”的文本分析.
针对“探究关系”一节内容的文本分析,可以依次给出如下判断.第一,文本标题在明确探究内容(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同时,还针对探究手段提出了建议(实验);第二,文本呈现的“引语”(为了定量讨论与动能相关的问题,必须找出动能的表达式.)直接交待了探究活动之目的(试图建立“动能的表达式”);第三,在二级子标题“探究的思路”统领下,教材文本厘清了探究思路(在初速度为0的运动过程中,设法测出功与速度的数据,借助于图像分析而了解其间关系);第四,相应的探究方案以两个“参考案例”而给出(“以重物牵引小车做功”或“以形变的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第五,为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教材文本还呈现了“操作与作图技巧”、“数据的处理指导”和“介绍数据处理软件”等相关内容;第六,至于探究活动的相应结论,教材文本却留给了学生们,期望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而自主性的总结出探究结论——W∝v2.
(2)“探究关系”的逻辑梳理.
教材文本建议:实验探究从“初速度为0”的特殊过程切入,从而获得
的相应结论,并将这一结论移交给下一节内容,作为判断动能表达式的重要依据.
若将形如(4)式所示的特殊结论推广到“初速度不为0”的一般过程当中,就将会提出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第二种可能是“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其解析表达分别如(5)、(6)两式所示,在两种可能未经理性分析而做出取舍便武断地认定形如(6)式所示的第二种可能,其逻辑的层面上显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更何况,在教材文本标题的误导下,很多学生更愿意、也更容易错误的认定形如(5)式所示的第一种可能.
3 “探究关系”的教学处置与改编建议
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针对“探究关系”的相应内容所采用的处置方式是:“过其门而不入”.他们感到相应文本似乎存在着某些问题,但苦于一时又说不清,于是便无奈地采用了“跃过而不教授”的处置方式.其实,这样的处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了极好的教育资源的不妥做法.以下给出笔者针对“探究关系”的相应文本的教学处置与改编建议.
(1)“探究关系”的教学处置.
教学处置的相应要点依次呈现如下.
要点1:对教材文本标题作分层次解读.针对教材文本标题的分层次解读如表1所示.
表1
要点2:对标题中的核心概念精准界定.“功”——力与位移的标量积,“速度变化”——“始末速度的矢量差”.
要点3:对相应关系实施理论层面探究.经诸如“实验是唯一的探究方式吗?”、“实验是最佳的探究方式吗?”、“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实施探究吗?”等问题的质疑,而将探究引入理论计算之中.
理论探究案例1.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以初速度v0沿水平面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取g=10m/s2,当物体运动位移为s的过程中物体速度变为v,则在如下3种情况下考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W)与物体速度变化(Δv)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说明:表2中前5列数据为提供的题设条件,后3列数据为学生通过理论计算所得.所有数据对应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下同).
初步结论:理论探究案例1所得出的初步结论为
(Ⅰ)若W>0,则Δv>0;若W=0,则Δv=0;若W<0,则Δv<0.
(Ⅱ)W∝Δv.
理论探究案例2.质量为m=1kg的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取g=10m/s2,试在下列各个阶段中考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W)与物体速度变化(Δv)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说明:表3中的2行数据均为学生们根据相应规律而通过理论计算所得.
结论修正:理论探究案例2对上述所得初步结论修正为(Ⅲ)结论(Ⅰ)似乎仍成立,结论(Ⅱ)显然被推翻.
理论探究案例3.物体以速率v做匀速圆周运动,试在下列各个过程中考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W)与物体速度变化(Δv)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说明:在学生计算表中数据时,注意用速度矢量关系图予以必要的启发.
最终结论:综合理论探究的3个案例,可以得出最终结论为(Ⅳ)“功”与“速度变化”之间并不存在具有一般意义的确定关系.
要点4:对实验探究过程作简要的描述.梳理教材文本,简要描述教材文本指导下的实验探究过程,并明确指出建立在“初速度为0”基础上而形如(4)式的结论.组织讨论相应结论进一步推广到“初速度不为0”的一般背景下所存在着的形如(5)、(6)两式的两种可能.
要点5:对实验探究结论作合理的认定.第一,在3个案例的理论探究强有力的支撑下,实验探究结论(4)式推广到一般背景下时,相应的关系应为(6)式所示,即“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第二,可用3个案例中的数据对形如(6)式的结论进行验算.
要点6:对最终探究结论作深入的思考.提出“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间比例系数的物理意义的问题而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为下一节的教学中确认动能表达式和导出动能定理做准备.
(2)“探究关系”的改编建议.
针对“探究关系”一节的教材文本,提出如下修改建议.
建议1:把教材文本的标题改为“探究功对速度变化情况的影响”.该建议出于如下两点思考:第一,把原标题中所明示的“实验”删去,可以在选择探究方式上更具灵活性;第二,把原标题中专用词汇“速度变化”改为“速度变化情况”,可以免去“功与速度变化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确定的关系”的相应尴尬.
建议2:在教材文本内容的整合与呈现中,注意到理论探究方式和实验探究方式的并存、并重和相互支撑.该建议出于如下两点思考:第一,和实验探究方式一样,理论探究方式也不应偏废,也应受到应有的教学关注;第二,更何况在本课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论探究实际上构成了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