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
2014-10-21周懋怡
周懋怡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1]
近年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13年的727万,增幅达4.3倍。[2]在这样的一种毕业生剧增、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发展之初被人怀疑、举步维艰,而如今因为其对于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如何通过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水平,是当前不容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思想认识上高度不够
招生和就业作为高职院校的“进口”和“出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把这两项工作当成核心来抓。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把更多的重心放在招生上,可谓是全员出动,贯彻全年工作的始终,还把招生成效与老师的绩效考核相挂钩。但鲜少有全员出动为学生找实习、就业单位的。即使很多高职院校给学生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要求定期走访企业、批改实习指导手册、协调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等,但存在流于形式、完成基本工作量的程度,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招生那么多。
2工作层次上深度不够
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省教育厅对于各个高校就业率的考核,使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达到高的就业率,在毕业季到来之前浓墨重彩地集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待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就业率后,学校就松了一口气,后续的追踪一般就交给了麦可思公司。半年后的问卷调查和报告出炉后,就基本不关注毕业学生的发展动向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了。
3人员配置上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或称办公室),附属于学生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是需要有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来承担的。但事实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职业指导工作由院系书记、辅导员兼任。而这部分人员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相当繁重,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是从高校到高校,本身没有接受过职业指导相关理论的系统性培训,很少具备职业指导的资格,即使有,也只是通过短期集中培训获得,无法保证自身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一般都采取了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形式,导致了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4指导效果上还不显著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日益重视,也使得职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几场讲座、几次培训发展为一门系统、规范的课程,并成为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也尽可能地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受到课时数、教学资源等的限制,职业指导课程一般还是大班授课,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的想法与做法
1全员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深化职业指导工作层次
对一个高职院校来说,从学院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普通教职员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同样关乎着一个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而职业指导工作水平又是影响就业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像重视招生工作那样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不能把学生毕业看成是职业指导工作的终点,应该在学生实习时和毕业后,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风向标,通过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分析信息成因,能够及时地给予政策、措施和课程设置上的调整等。即使学生已经离开学校,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继续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体现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家庭因素,因为家庭教育在学生性格、气质、人生观等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等。学校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手段,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指导工作成效等,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于职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给予积极地改进。
2建立一支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职业指导的工作需要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其工作的复杂程度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3]
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能在于各项就业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与考核,同时能对全年的职业指导工作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常规工作、特色活动、辅导员和“职业导师”每学期的工作重点等;辅导员分批接受职业指导师资格培训,为上好职业指导课程和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在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中能够将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职业指导理论相结合,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聘请专业课老师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使老师能够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交流行业、企业的知识,指导学生不断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聘请校内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对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定期进行会诊和指导,能够让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经常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力图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3加强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之一就是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基于这个考虑,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比如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企业人士给学生上课;派专业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生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和指导等。
但我们不难发现校企业合作的深度还显不足。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半年内离职的高职大学生达到44%,而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4]用人单位在对待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态度上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就把实习生当成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认为实习生跳槽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而很多实习生也只是把实习当成一种任务,觉得是因为学校教学有这个环节,为了能顺利毕业所以只能在这半年时间内听从学校的安排,待到毕业后就立刻辞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出现上述这个现象,值得学校、企业双方共同思考和解决。首先学校能够愿意花力气,把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搬到课堂上来,尤其是在实训时,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员工,老师就是自己的主管,整个课堂就是企业实际的生产车间或者办公室,能够有很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方面的教育,做到有效杜绝恶意毁约、违约现象的出现,提高与学生、用人单位沟通的频率,尤其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出现纠纷时能够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做好调解工作,保证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企业能够本着对实习生负责的态度,也能给予实习生成长的空间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愿意留在企业发展的实习生,更应该多给予关怀和指导,既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向学生所在的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经常反馈信息,把校企合作上升到校企融合的高度。
4职业指导课程与个性差异化指导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通常是结合不同的时间段,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不同的模块,如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企业文化及规范模块、创业教育模块、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模块等。
虽然看似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比较完整、由浅入深且具有系统性,但毕竟职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数极其有限,又是大班授课,与课程预期达到的效果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职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丰富教学手段,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课后,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课外拓展任务,能够加深对课上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在上好职业指导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点,面对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也多种多样。[4]这项工作要想得到顺利开展,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是首要前提,同时需要所有人员结合自身的教育背景,相互支持和协助,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比如出现就业困难学生了,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思想动态,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学习能力,职业导师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那么三方资源一共享,就能分析出现困难的原因,结合有心理学等其它教育背景的老师给出建议,则可以很快地“对症下药”。
总之,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稳定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和流程,切实、高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14-02/26/c_119519457.htm,2014-2-26.
[2]陈明瑶,卞雪梅.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J].科教文汇, 2010(1):163.
[3]蔡美萍,试论高职多元化职业指导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64-66.
[4]张萌,崔玲玲,孙艺铭.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指导有效性的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