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2014-10-21晁禹李旭丰
晁禹 李旭丰
新的改革措施对台湾利好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全会专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此次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仅将对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也将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在两岸经济合作与产业方面,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开放市场准入、科技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台湾投资者将进一步享受改革红利,在更好的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在两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全会决定中有关推进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内容,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将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以及台湾民众来大陆发展事业、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等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多的机遇和更加健全的保障。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涉及台湾或两岸问题的只有一处,即第七部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第25条“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部分,提出了“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预示了未来在大陆推进经济开放与改革进程中,尤其是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与台港澳地区的开放经济合作列为重要内容,这也是以前三中全会不多见的内容点。可以说,中央已将对台港澳的开放与合作,列为国家整体范围内不同治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新重点,也是一个新的政策亮点。
就海峡两岸而言,扩大与台湾地区的开放合作将成为中央长期性的对台重要政策部署。尽管中央还没有出台具体、明确的扩大对台开放合作政策,但未来政策的细化与规划是可以期待的。如何谱写扩大两岸经济开放与合作新篇章,是大陆对台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海峡两岸共同努力的目标。当前,海峡两岸各界最关心的一个热点议题,就是如何推进两岸自由贸易园(港)区的合作与对接。《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部分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为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旨在连接台湾或两岸合作的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想象空间,厦门等地正在加紧规划,前景可期。
促进两岸自贸区合作
在大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刺激下,台湾方面也加快了推进建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步伐。在三中全会之后,台湾又批准了第9个自由经济示范区,与大陆各地纷纷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区一样,共同形成新的趋势与热潮。
海峡自由贸易区或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均旨在推进经济开放、经济自由化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正好提供了两岸一个新的合作着力点。台湾方面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视,而且从一度的消极转为积极,从被动转为主动,更重视、更关注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对台湾所带来的机会与竞争。如何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园(港)区合作与对接,在特定区域内推进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与自由化,为未来两岸经济整合、建立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实现生产要素在海峡两岸之间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应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目标,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与奋斗,创造中华民族经济的新未来。
当前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已是密不可分,而且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陆新一轮改革也必将深刻影响两岸关系。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所指出的那样,十八届三中会会所带动的大陆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新发展,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俞正声主席的此番讲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确,大陆的改革开放对两岸关系影响甚巨,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30余年取得的巨大成果,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更加一发而不可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海协会海基会签署了19项协议,实现了全面“三通”,开放了陆客赴台旅游,实现了陆生赴台就学,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大陆改革的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两岸关系当前的大发展局面。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大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有理由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作更高期待。
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同时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也逐步进入了“深水区”,有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也可以说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制定了清晰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为大陆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深化两岸关系发展的“及时雨”,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突破瓶颈、顺利向“深水区”过渡。
大陆习李新政
专研共产党的台湾铭传大学公共事务系教授杨开煌用“反腐、整风、中国梦”7个字,总结习近平政左经右的治理策略。习近平—上任,便必须从民众最反感的腐败问题下手,推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不少省部级以上官员因腐败问题下台或入狱。
台湾中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吕鸿德认为:2013年大陆习李体制正式启动,其所勾勒出的“清廉政治,美丽中国”使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方针,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中国大陆经济升级版”愿景,已成为大陆未来十年政经主要杨心价值主张。此外,习李体制对党内改革尤为重视,尤其是针对贪腐及浪费公帑,决议更缜密的内部行政改革,完善“三公经费”等规范,维持清廉政治。至于未来大陆经济发展方向,习近平就任后,多次强调“力推改革坚持开放”、“要有新开拓”等话语,显示对大陆未来改革的坚毅态度。大陆经济“升级版”
大陆自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缔造令全球惊艳的亮眼佳绩,因此拥有“世界工厂”之称。然而,在国际情势变化剧烈的情况下,2008年金融海啸、2011年欧美债务危机等全球性灾害袭卷全球经济,大陆亦难以幸免,经济成长因而受到波动。大陆2013年经济成长率低于预期,也间接透露出大陆势必得面对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3月首次提出大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并表示:改革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红利,中国大陆经济转型将以内需和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由此可知,大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将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积极朝向“世界市场”的道路迈进。
为达成此目标,李克强表示:“决定以短痛换长期利益,付出短期经济减速代价来换取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全面性方式寻找带动经济的新引擎,达成中国大陆朝向民富国强的愿景”,其核心理念就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控通膨、防风险等六要点,其理论的三大支柱在于:(1)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是通过逐步缩减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结束财政刺激政策;(2)去杠杆化,以大幅削减债务,降低借贷与产出比;(3)推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具体而言,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与经济升级,也就是把“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创新动力”三者结合产生综效,形成经济升级与发展的新动力。
大陆市场“新红利”
目前,中国大陆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实现2020年经济建设目标,需以每年平均7%的速度成长,其中,透过改革红利、内需红利、创新红利等形成未来大陆发展的新动力,而知识红利与转型红利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潜力。
红利一:改革红利
大陆逐渐走向兴盛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且彻底突破旧体制和旧机制,在新体制和新机制下,改善大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为人民社会发展带来益处。2013年4月,大陆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经济转型与创新:认识、问题与对策:2013中国大陆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91.8%的企业家认为改革开放将推动未来经济发展,亦是中国大陆发展的最大红利,并希冀政府透过不断改革,如完善财税体制和法治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加快垄断行业和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市场化等,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经商环境”。
红利二:内需红利
随着大陆的消费习惯逐渐改变、农村城镇化加快改变人民生活方式,加上由世界工厂转型世界市场,将带来庞大消费潜能,促使累积多年的内需红利被释放出来。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习李新政将改善消费政策。此外,大陆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在GDP中所占比重与其他同等水准的国家低10%,因此习李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如开发和培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及资讯消费等,从而发挥人民消费所带动的内需潜力。大陆政府已从主要依靠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向扩大内需,而服务业的开放所带来的内需红利,将提供企业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红利三:转型红利
目前大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经济转型,转为市场经济。大陆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未来经济发展应靠转型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素质,否则经济成长将出现停滞。由此可知,大陆的经济发展势必进入转型阶段,而不留恋原有的红利。李克强曾表示:应结合改革红利、创新活力,以及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有效提升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及质量和效益等,实现中国大陆经济升级版。藉由改革相关体制推进产业转型,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为企业带来转型红利,提升其竞争力。
红利四:创新红利
大陆正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研发大国,亦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以突破制造业大国所面临的困境,并以全新的“智”时代引领大陆走向智慧技术的创新道路,进而为大陆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根据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主要为加快转变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方式及增强内生动力,并以不断开创国家创新的发展方式,改变过去主要以要素驱动为发展重点,进而转向透过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的创新”,显示大陆将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逐渐转向强调创新红利,提供企业发展持久动力。
红利五:知识红利
知识建设方面,大陆政府1990年的“211工程”,透过重点建设让高等学校系统化;1998年的“985工程”则更进一步,重点支援高等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和高水准的大学,并鼓励与国际交流合作。此外,为推动协同创新和产学结合,2011年大陆推动“2011计划”,打造大陆成为人才培育及高等学校与企业融合之发展阵地,藉此提升大陆软实力。2012年,大陆教育部袁贵仁部长表示:“在高校、科研与企业合作之下,必须把知识条理化和规范化,丰富学科,亦在培养人才之下实现知识创新”。透过学校与企业之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带动大陆整体经商环境和创新实力。
台商布局大陆“新谋略”
吕鸿德指出:台商布局大陆,虽面临工资上涨、环境恶化及城乡差距大等问题,但在大陆推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及新型工业化等“新四化”下,大陆仍存庞大商机。此时台商更应展现其积极布局大陆的企图心,以谋略赢得商机。台商布局大陆,十大谋略为“标准建立谋略”、“加盟连锁谋略”、“专业设计谋略”、“自创品牌谋略”、“自建渠道谋略”、“深耕物流谋略”、“精益制造谋略”、“两岸整合谋略”、“异业联盟谋略”及“转轨文创谋略”。
面对大陆经济新政,台商应跳脱传统思维框架,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经营心态、自我升级的经营理念,精准掌握企业换轨的时机,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与扩张,方能基业长青、永续经营、可持续发展。习李新政主张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自主创新、自创品牌”的“两自”战略,台商应秉持“提早十年想,提前五年做”的未雨绸缪思维,才能够在新一波西进商机中先占卡位,取得先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