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中国梦”前行与日月兮齐光

2014-10-21肖民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恩泽中国梦院士

肖民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我们心中中国科技的催化剂!

——《2007感动中国颁奖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啊!亲爱的祖国,无论我走向哪里,我的心紧紧贴在你的怀抱里……

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在它的作用下能更快更多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1835年,一位瑞典化学家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催化剂”。

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领域,催化技术不断进步。如今,国产催化剂早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其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和进步,都无法或缺一个人——闵恩泽。

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书香之家的闵恩泽,从小就受到“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风的熏陶,上小学前便在家熟读了《古文观止》和临摹了赵孟頫的字帖。1946年,他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届印染技术人员培训班,成了一名练习技术助理员。经历了多年的四川军阀混战、八年抗日战争和上海三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青年闵恩泽,心底十分渴望国泰民安的生活,而那时的他在现实面前对自己的前途曾一度迷茫。怀有一腔男儿热血的他始终激荡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世界探寻的心,并没有预料到今生会跟催化剂结下不解之缘。

1948年初,闵恩泽选择了自费公派负笈美国,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学习。他如饥似渴,不耻下问,发愤图强,于同年底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欣喜之余,他还收获了另一份惊喜,与同在美留学的大学同学陆婉珍订下了婚盟。1950年6月,他们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1951年暑假,才貌双全的闵恩泽、陆碗珍比翼双飞,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对年轻的伉俪由此在美国迈开了他们毕生所致力的科研及化工事业的第一步,闵恩泽进入了美国纳尔科化学公司工作。在纳尔科的四年,他学到了在企业搞科研的宝贵经验,也逐渐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且生活优裕。然而,树高千尺却总也忘不了根,他初衷不改,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美利坚富饶的土地终究留不住闵恩泽夫妇思念生养他们的祖国的心,1955年,漂泊了八年的闵恩泽夫妇历尽波折回到了祖国,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设计局,参与筹建了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在工艺室研究组分别负责催化剂中型试验和分析评价工作。

从此,怀着拳拳之心的闵恩泽、陆婉珍有了报效祖国的用武之地;从此,他们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前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片空白。从翌年起,激情澎湃的闵恩泽开始了他十年的为我国炼油催化剂挥洒热血的奠基之路。

催化剂是为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同时生产更多所需产品而加入的一种物质。它是现代炼油工艺的核心,被誉为炼油工艺中的“芯片”,因此,多年来各国的催化剂生产技术高度保密。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闵恩泽在回忆中说,“实验设备也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更棘手的是,国内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不过,闵恩泽认为,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而不争气的颓废习气。他满怀信心地组织大家制订建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他亲自出去购买材料,添置设备,选拔人才,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试验装置。那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没有技术资料,他就组织大家收集国外有关学术论文、专利文献、产品说明和广告图片,从多方面掌握国外技术发展情况,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制订自己的研究计划,摸索试制国内需要的催化剂。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闵恩泽和他的助手们在大连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陆续研制成功几种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并投入了工业生产。

在1956-1966年的十年间,闵恩泽披荆斩棘,打破国外封锁,研发成功了铂重整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和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生产技术,解决了国防之急、国家炼油之急,先后建成了兰州、长岭、抚顺、锦州等催化厂和车间。这十年的奋斗成就了他报国的光荣与梦想,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奠定了基础,也当之无愧地成了“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在回忆这段艰难岁月时,闵老谦虚地写道:“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就学什么,我就请教什么,后来我就组织研发什么。这样就走上了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之路。我从‘催化剂中学习催化剂,不断读书学习、勇于实践、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根据国家需要,后来,我又进入石油化工、化纤、生物柴油等领域。”

闵恩泽历经十年磨就的这柄“宝剑”出鞘后,便再也没有封藏入库过,而是将它越磨越锋利;而他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磨砺自己的“舞剑”技艺,使之日臻娴熟、高超起来。

“小颗粒大人生”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哪怕我是一棵小草,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哪怕我是一滴水,也要为你荡漾起美丽的涟漪……

1966年,正满腔热情地投入石油炼制技术研发中的闵恩泽,不期然成了被调查和清查的对象而被送进了“牛棚”。在度过最初的迷茫、不解之后,他渐渐恢复了平静——他感到,祖国母亲生病了,误解了自己的孩子,错误地对待了自己。然而,自己很健康,不能生病!痛定思痛后,他以乐观的心态做好每一件事,表现出不畏困境的坚韧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他借写“交代材料”的机会,把以前催化剂研发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都记录了下来,这成了他日后开展研究的宝贵经验。

1970年,闵恩泽从“牛棚”里出来不久,即被派往抚顺参加燃化部组织的“三氢会战”,同时参加扶余的原油浸没燃料的“研发会战”,度过了一段生活虽然艰苦但不受批斗的日子。随后,他又参加了长岭加氢催化剂“研发会战”、荆门炼厂裂解焦油制苯技术攻关。这是闵恩泽生命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预示着“文革”中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莫须有的罪名和磨难都逐渐过去。闵恩泽仿佛浴火重生,科研的步子走得更加坚实。随后,他帮助周村催化剂厂走上了脱贫致富、由弱变强之路。

在20世纪60年代,闵恩泽就被发现有肺癌并切除了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多种疾病缠身的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70年代后,他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开发成功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54岁的闵恩泽在与会的6000多名科学家中一人独揽了六项大奖,其中包括“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个人奖和“流化催化裂化的工艺、设备、催化剂”等集体项目奖,成为得奖最多的个人,赢得了众人赞赏。1979年,他作为我国三人代表团成员之一去罗马尼亚,成功地恢复了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席位。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开始面临与国外催化剂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迫切需要开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决定成立基础研究部,由时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的闵恩泽负责筹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关心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对工作出色的年轻人,他还会帮助他们联系出国深造,并与他们保持联系。基础研究部先后开发成功了ZRP分子筛、非晶态骨架镍、累托石层柱分子筛等新型催化材料。1987年,闵恩泽院士在第十二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上担任主席,主持了“未来的炼油厂”报告。1991年,在第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他被推选为科学程序委员会通讯委员,并担任以“专题论坛一研究”为主题的专题论坛主席。

博学广识的闵恩泽院士在终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善思、善断的性格和作风。即使在癌症、高血压、胆结石、胰腺炎等各种病痛折磨的晚年生活中,他依然手不释卷。直到今天,作为石油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年近九旬的闵恩泽院士还—直保持着经常查阅国外资料的习惯,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国际前沿问题。不仅自己如此,他对所有参与新能源等各个专题研究的学生都严格要求,渐渐地在他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风气和共识,形成了一种高度专注的集体智慧。

1992年,石科院在筹建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时,身为总工程师的闵恩泽带领团队进入催化蒸馏领域,经过不懈努力,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悬浮催化蒸馏工艺,并推进了该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他常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胜过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的话告诫学生们,搞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关键是要选对方向。在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开发非晶态骨架镍合金新催化材料后,他结合其优异的加氢性能和磁性,配套开发了磁稳定流化床反应器。2006年1月,“非晶态骨架镍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2005年度唯一的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绿色化学、减少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呼声。这时的闵恩泽院士虽近古稀之年,但依然走在科技发展最前沿。1993年,他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视野开阔的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深感对子孙后代的责任重大,开始致力于把催化科技应用于绿色化学中,把自己的催化剂研究从石油炼制领域扩展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工原料以及化纤单体领域,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并指导开发成功多项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1995年,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闵恩泽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绿色化学与技术——推动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咨询课题组长,组织调研活动,主编出版调研文集《绿色化工技术》,并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同年,他又担任了“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项目主持人,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98年,国内的己内酰胺工厂正面临严重亏损局面。74岁高龄的闵恩泽院士已退居二线,他临危受命,参加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和中国石化石家庄化纤厂的技术改造项目。虽初识己内酰胺,但在进入化纤单体这一陌生领域后,善思而善断的他对鹰山石化厂引进的苯法己内酰胺工艺流程,采用钛硅分子筛环己酮肟化等技术进行引进装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企业为创新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动员全国优势单位和人才联合攻关,仅用了7亿元进行工艺改造,把两套装置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万吨/年分别提高到14万吨/年和16万吨/年,提高了产品质量,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彻底消除了引进技术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从而开启了中国的绿色化工时代。2001年,闵恩泽院士又为石家庄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的另一套甲苯法成套引进装置进行专家技术会诊,提出多项技术改造和科研措施,采用甲苯法和苯法集成创新技术,使这套引进装置起死回生。

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院士非常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工科技的前沿。他就21世纪以来,他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根据我国国情,领导科技人员选用劣质废弃油脂等为原料,开发出国际先进的亚临界生物柴油技术,建立了6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并开发了第二代技术。针对木本油料优质原料的需求,又开发了反应分享耦合醇解等新工艺,还撰写了《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一书。

闵恩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做成功!他对事业的责任感皆源于国家需要!面对多方赞誉,他坦承道:“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他在“小颗粒”的研发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乐趣,赢得了自己“舞剑”的广大的人生舞台,也恩泽了百姓。感动中国的“耄耋赤子”

啊!亲爱的祖国,无论我走向哪里,我的爱深深埋在你的心坎里。

2008年1月8日,年近86岁的闵恩泽院士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身着崭新深蓝色西服、系着大红领带的闵恩泽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里接过获奖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刻,他的神情仿佛凝注了一激动的他曾获奖无数,可没有哪一个奖项令他像今天这样感到如此骄傲、如此沉旬而百感交集……会上,他代表全国获奖人员作了发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全体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将同大家一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在绿色化学和生物质能源化工领域奋力拼搏,努力实现我国化学和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闵恩泽院士获奖后不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苏树林专程到他家表示祝贺,称赞闵恩泽院士是“中国石化的一面旗帜”,并说:“您获得了大奖,这也是百万石化人的光荣,是我们共同的荣誉。您搞了一辈子催化剂,您本身也是‘催化剂,是中国石化队伍建设的‘催化剂,是中国石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催化剂。”2008年1月16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织发出了《关于开展向闵恩泽同志学习的决定》。

2008年1月20日,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大家》栏目在播出的节目中这样报道:“闵院士一辈子研究的催化剂是一颗颗的小颗粒,但这些小颗粒却积淀着他为国奉献的大情怀!正是这些小颗粒让我们国家炼油催化剂行业的水平不仅不落后于人,而且有些领域已经世界领先。”

闵恩泽院士在《人生如炬闵恩泽传》自序中写道:“回顾这50年来,我干了三类工作:一类是满足国防急需和炼厂建设急需,如铂重整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等;第二类是帮助石化企业摆脱困境、扭亏为盈,如钼镍磷加氢催化剂、半合成裂化催化剂、原子经济一步法合成环己酮肟、非晶态骨架镍合金磁稳定床己内酰胺加氢精制等;第三类是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科技研发,如以餐饮业废油亚临界合成生物柴油、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从木材废料等纤维素生产生物质汽油等……”

“我喜欢《西游记》(电视连续剧)里的主题歌,因为它唱出自主创新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实现自主创新,首先要有‘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同时还要有‘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和‘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的坚持到底的精神。”

从闵老谦逊而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品咂到了一种古今中外科学家们一脉相传的“敢问路在何方”的探索与发现的精神。他说:“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他一生勤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和团结协作,融工作于生活之中,从研究科学和技术中找到无比乐趣。因而,他的每一次发现都出乎意料,每一次创新都令人骄傲,以致在难得的闲暇中能听到自己喜欢的京剧、中外音乐和歌曲时,他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2008年2月17日晚,“200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约1500A参加了这次盛会。主持人敬一丹朗声读道:“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任卫新对闵恩泽是这样评价的: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一阵潮水般的掌声中,满头银发的闵恩泽健步走上了领奖台,另一位主持人白岩松恭迎上去,紧握住闵老的手,十分幽默地问:“闵老啊,四十多年的癌症被您给弄到哪儿去了?”

闵老以一辈子未改的四川乡音笑答:“实际上啊,我身上还有一个癌,叫前列腺;但是别人告诉我,这个癌是发展最慢的,将来出问题不是它,不要担心。所以我也没有担心。”

“一般好多人如果得了这个病,我听医生说,其中一部分人就是被吓死的。您从来没有害怕过?”

“主要是心态,要放得下,不要去老想它。我女儿说,我爸爸脑子很单纯,成天就想他那个催化剂。我成天想催化剂,(癌症)这些我也不大想它了,只要是它没有影响我的健康就行。”坐在聚光灯下的闵老回答完,爽朗地笑了……

近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40多年的“传道、授业、解惑”里,闵恩泽院士先后指导了硕士生19名、博士生22名、博士后11名,目前还在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他的学生不少已经成为催化厂厂长、总工程师,石油化工厂的经理、副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等学院的院长、教授等。还有人则成为全国知名的石油炼制催化剂专家,在中国石化开发新能源、石炼化技术管理以及石科院芳烃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甘为人梯、学术民主和倡导团队精神”的科学精神和理念,铭刻在他的学生们的心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为奖励在能源化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激励高端领军人物奋发创新,培养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科技人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4月2日联合发起设立了“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奖励基金。基金初始资金总额1200万元,其中闵恩泽院士个人捐资400万元、集团公司捐资800万元。本金运作和保值增值部分用于奖励及与此相关的活动费用。基金设“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1次。

2013年11月19日,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建校35周年之际,作为该院终生教授,闵恩泽院士为“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捐出20万元,支援石化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早在十年前,他已为中学母校——省立成都中学捐出10万元建立“恩泽奖学金”,支持教育人才的培养。

早已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命运的闵恩泽院士,在垂暮之年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更没有沉浸在功成名就的鲜花赞美之中,他依然过着平淡、充实而愉快的生活,信守着“立德、立行、立言”的古训,践行着“我还想再干点儿事”的诺言,继续在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指导开展研发。他在编撰出版了《创新中国丛书》系列图书《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后,又撰写了《博览·实践与创新》一书,期望帮助青年一代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2010年9月23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3099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闵恩泽,这位当代“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的名字,与袁隆平、王选、吴孟超等国家优秀科学家们一道,成为宇宙中永恒闪烁的标志。他为共和国建功立业的“以国家为重、事业为先的爱国情怀”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在中国科学界竖起了_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犹如一部雄浑激荡的进行曲,始终激励着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奋发不止的科学中国人。

猜你喜欢

恩泽中国梦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巫婆找工作:尉恩泽
我的小手
院士速递
四点的力量
闵恩泽院士题辞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