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形势下党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形成

2014-10-20蔡垒

卷宗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

摘 要: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结合实际的情况,逐渐形成了生态文化建设思想,并不断的丰富完善与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文化含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建设思想的由来,以及这种思想的萌芽、奠基、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并进一步指出如何贯彻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建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能够牢固树立起来”,这是我们党和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出来的最新经验。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设和发展,将会积极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全与建设。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巩固基本形成了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当前我们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不仅对当前社会的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积极实践。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要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

新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今年冬天各地的PM2.5的雾霾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思想的建设。当前,各个国家都试图找出应对诸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的办法。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战略,显示出了高超的执政能力水平。

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新的阐述:它是一条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线,是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总体布局也由过去的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新增加的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将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环境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新形势下党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形势下,在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定下,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一词,最早指生存环境。随着社会发展,“生态”的内涵更加丰富,只要是一些美好健康、自然和谐以及绿色环保的事物都用“生态”来形容。“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两者结合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从其形态来看,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整个文明构成中重要一部分。从其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既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

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由来

2.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孟子指出:“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董仲舒主张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即主客体相融。还有佛教的慈悲为怀,不杀生的思想对保护自然生态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正是这些渗透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萌生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并进一步步付诸实施。

2.2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要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要爱护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党的理论不断丰富与扩展。

2.3 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能源大国,面对资源日益匮乏的局面,思考如何保护能源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我国一直处在全球产业的低端的不利地位,发达国家还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设置如碳关税等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党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期通过此建设,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2.4 中国的实践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很大程度是对严峻的客观形势做出的反应。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不断凸显。基于这样严峻的现实情况,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度重视,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3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萌芽阶段——毛泽东时期的环境保护思想

毛泽东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但却很重视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开展植树造林、节约资源。早在1930-1933年,毛泽东在《寻乌调查》、《长岗乡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延安时期敏锐地观察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的影响。解放后,毛泽东立即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

3.2 奠基阶段——邓小平时期的“自然环境保护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

邓小平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并逐渐形成的。其主要生态环境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保护要制度化、法律化。

邓小平强调了法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力图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法可依。1978 年,在第三次宪法修订中,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的高度。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此后,相继出台了《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规。1983 年将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 强调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

邓小平在筹划现代化战略中多次强调:“制定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要从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注意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 强调科技进步来解决生态问题

中国目前出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状况正反映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较低的科学技术水平。邓小平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改革开放以来,在林业建设以及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国家在科研方面进行扶植,攻破了许多技术性难题,对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3 发展阶段——江泽民时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更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1. 把生态环境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各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等重要。

2. 可持续发展上升为一种战略

江泽民承接邓小平持续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继续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七一”讲话中,他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些都表明了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中国的发展不能是靠牺牲长远利益而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是建立在保护生态,利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3. 倡导国际合作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江泽民指出:“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和共同拥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地球,需要各国的共同行动。”党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思想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过去在经济发展中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现在应多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也要努力减少环境污染。

3.4 成熟阶段——胡锦涛时期“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升华以及十八大“美丽中国”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多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我党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这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有新的时代内涵。

1.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GDP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但是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思经济发展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文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了能给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3. “美丽中国”建设

新近召开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当前生态危机以及生态安全等形成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已经摆在人类社会面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在十八大中党还大力推进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在此次报告中从以下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主要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 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4.1 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的法制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用法律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法可依,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虽然建立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执法力度上也不够。所以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完善立法,加强公共监督。

4.2 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观念

法律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是外在的约束力,要想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必须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保护观念。在党的指引下,加深公众对党的政策的理解,提高公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4.3 公民个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党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千千万万个体的力量来完成。公民个人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中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学会关心自然,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争取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 结论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我党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以及结合现实情况一步步摸索出来的重要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助推我们 “美丽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4.

[2] 郭芯库,兰新明.建设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

[3]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0.

[4] 李世书.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1).

[5] 任祥.工业文明背景下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2).

[6] 侯玉. 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5(2) .

[7]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 冯之浚. 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4(1)

作者简介

蔡垒(1988-),男,汉族,河南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修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