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养老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2014-10-20沈兴华
摘 要:国家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其在养老问题上负有主体责任,通过对养老制度的分析,主要是对制度不足的考虑,来思考我国养老体制的对应之策,凸显政府部门在养老体制变革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养老;老龄化;政府
预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一而举。
1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人口红利进一步收缩。我国2亿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超3700万人;而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从2011年开始下降,抚养比在2013年年底由下降转为上升。人口结构迎来转型拐点,总劳动力开始负增长,老年抚养比超过12%,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跳跃式下降因素,人口红利进入收缩期。
其次,养老金缺口巨大,养老金负债成为中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重负。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在不改革的情况下,养老金缺口到2020年将达到0.2%的GDP,2030年达1.4%的GDP,2040年达3.1%的GDP,2050年达5.5%的GDP。
最后,家庭赡养负担加重,居民幸福指数感降低,对社会稳定有序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老龄化会引起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削弱。要求发展社会福利和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不足。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
2 养老制度设计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底层探索,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然而群众对养老保险双轨制以及养老基金巨额缺口非常不满,多数民众对自身养老前景堪忧,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也变得日益迫切。我国养老保险模式和管理的多元化,都存在不少的争议。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很容易导致个人账户出现“空账”及养老金隐性债务等问题。社会统筹的资金远远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经常是政府向个人账户进行透支,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其透支额依旧不断扩大,如何弥补这部分资金是一个巨大问题。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是产生隐性债务的直接原因,其间接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我国养老保险的管理多元化,不利于养老制度改革和养老制度初衷的体现和落实。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不一。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是按照养老保险的不同对象,分部门、分行业进行,既有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进行管理,也有煤炭部门、邮电部门以及供电部门等行业进行管理,是养老保险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不协调现象极为严重,也是养老保险资金分散,调剂性较差,不利于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这种情况多属历史遗留问题,国家在未来顶层设计中必须着力解决条块分割的养老格局,制定统一的规则;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机构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集三权于一体,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该设置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这样有利于养老保险事业的规范运作。
3 中国养老体制下的对策思考
调查显示,在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中,社区居家养老占38.46%;家庭养老占34.62%;社会机构养老占19.23%;自我储蓄养老占7.69%。如不与子女同住,会选择老伴的占35.29%;养老公寓占26.47%;养老院占14.74%;独居占8.82%;还有14.74%选择其他。目前,我国养老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子女赡养、退休金。可是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眼中,仍是心灵寄托,老伴,仍然是陪伴自己度过晚年的最佳伴侣。对于住宅及住宅环境的需求,安静,清洁、通透,绿化好,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生活方便,价位合理,这都是大家共同的期望。
2014年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为重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契机,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为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奠定基础,也为2020年实现“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
(一)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政府收取的养老金可以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获得利息的方式来增值保值,甚至可以用于这部分资金进行其他商业投资,已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做好老年人的养老工作,以此吸引更多人参与养老保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明确每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严格监管每笔资金的使用,杜绝贪污私吞款项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三)缩减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比重。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动因是财政负担问题。若仅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将成为“头痛医头”的改革,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降低到企业水平,而公务员养老改革却不纳入改革的范畴,必将增加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阻力。将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公务员养老改革、农民工养老改革分而治之,我国养老制度的“碎片化”将从“二元”演变为“三元”“四元”,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将更加严峻,把农民工也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体系,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给付的差距似乎更难以平衡。按照原有城镇待遇标准,农民居民养老金收入显然提高,但是来自于农民的缴费收入必然十分有限,制度财务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降低原有城镇待遇标准,使得全体参保人员退休的待遇水平在中间取齐,农民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适当提高,城镇居民退休收入却大幅下降。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途径是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比重。缩减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水平,加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尤其是加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比重和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势。
(四)大力发展企业补偿养老保险。做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一是将缩减基本养老保险后企事业减少的缴费比例增加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中;二是将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部分剥离出来,合并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中,使扩大后的企业补充保险,达到养老金替代率的40%~60%左右。最终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为主体、辅之以一定的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新体系。
在今后养老领域改革中,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有限度的放开养老金融,形成资金环流,通过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养老问题,同时解决资金来源和中国民众投资渠道困乏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二)差异化的地产政策,放开机制,引入竞争。通过对养老地产的政策倾斜,促进地产服务商的进驻热情,尽量的利用民间资本促进市场化的运作,利用政策倾斜平衡投入成本,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百姓顺利养老。
(三)把握好监控机制,减少对市场机制的行政干预。加强资金运用监管,确保养老金的安全正常的补贴,同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运作的公平、公开。
参考文献
1. 马骏.张晓蓉.李治国,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财经》,2012年第15期;
2、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13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3、高爱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理论前沿》,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沈兴华(1986-),男,汉族;天津武清,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