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义乌经营的动力结构

2014-10-20邓建兵

卷宗 2014年9期
关键词:义乌

邓建兵

摘 要:义乌市作为一个地域资源贫乏、区域市场狭小的县级市,在没有特殊优惠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从上个世纪80年代长途贩运经商赚钱、90年代厂工贸联动赚钱,到21世纪走出国门,通过国际贸易赚钱,发展成为誉满全球的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经济的崛起与发展靠的是什么?义乌经营的动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哪里?本文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内在及外在因素出发,对义乌市场经营的动力结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义乌;专业市场;集群产业

1 背景介绍

市场是义乌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义乌小商品市场坐落于浙江省中部,始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20多年来,历经五次搬迁、九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余万平方米,商位5.8万多个,从业人员16万多人,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市场经营34个行业1503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包括工艺品、饰品、文体用品、化妆品、小五金、袜业、服装等所有的日用品工业。形成了以篁园市场、福田市场为核心的两大市场中心,其他专业市场和专业街相互配套、本地市场与市外市场相呼应的市场群落和市场网络体系,并以此带动浙中及义乌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走出了一条“以商兴市,贸工联动,城乡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初步实现昔日的“马路市场”到“华夏第一市”、从农业小县到经济强市、从小城镇到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跨越。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管理者通过在外地投资、合作、合资、承包或以配送中心等形式举办分市场,形成了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的辐射国内及国外的母子市场网络、或大型企业集团在外地建立营销网络。

2 义乌市场经营的动力因素分析

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政府行业部门办市场模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举办市场,市场建成后,再交由各部门的实业公司进行营运和管理。随着政企分离得体制改革的进展,实业公司逐渐与其母体脱钩,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实体,因而这种模式逐渐趋少。另一种模式则是企业或公司办市场模式。主要由私营企业老板、股份集团公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举办市场,它是目前我国市场开发建设的主要形式。义乌商圈的中的各个专业市场都是由政府行业部门举办的,从市场规划、选址、建设到经营管理,都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显示了政府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样的模式有效的避免了同类市场的重复建设,有效的减少了土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及市场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当然,推动义乌商品市场发展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是其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时空条件工作作用的结果。

2.1 义乌市场经营的内在动力

“义乌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成本很低,价格低廉,同时也是义乌市场小商品一直以来的经营法宝。很多外商之所以来义乌采购小商品,就是因为这里的商品种类齐全和价格低廉。不只是外商,每个初次到义乌的人都会被这里低廉的价格所吸引住。营销学上有一句话:“价格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有力手段”,把义乌市场上的任何一种商品与商场超市相比较,一样商品牌,一样的质量,价格却要50%,甚至更多,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原因。当然产品价格低并不等于产品质量低,义乌小商品之所以能够保持优质低价主要是商品的成本低,而低成本来自于商业成本和生产成本两个方面:在商业成本上,义乌市场的商位租金相对较底,其它生活消费价格包括吃饭、住宿等也不高,商务成本具有竞争力。在生产成本上,小商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义乌小商品的生产企业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迅速抓住机会由家庭作坊式向工厂化生产转变,想尽一切办法引进先进技术大大降低了总体的生产成本。

2.2 义乌市场经营的外在动力

义乌市场经营的外在动力主要指对促进义乌市场发展的外来要素的统称。

2.2.1民间商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动因

义乌市场的经营与发展与其深厚的民间商业习俗和商业精神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义乌就出现了“敲糖换鸡毛”的商业活动。义乌农民每逢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或生姜糖粒,去外地走街串巷,上门换取禽畜毛骨、旧衣破鞋、废铜烂铁等以获取微利,换回的物品有的外销换汇,有的用以肥田。到了抗战前夕,义乌县近万人以此为业,庞大的队伍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特的有组织性行业——敲糖帮。据统计,直到1982年,义乌近60万人口中还有5万人做着他们前辈的这种小生意。敲糖帮的存在,成为小商品市场得以根植的物化形式和文化积累。由于这是一种几乎没有货币资本限制的商品交换,仅凭人力资本就可参与,并能较好的做到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同意,能够成为一种既避开官方重农抑商又寻求市场缝隙追求商业利润的理想方式,因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传承性。同时还培育了义乌人吃苦耐劳、争强好胜、求真创新、勇于争先的优秀品格,以及谈判、推销、沟通的商业技能。这种特殊的商业型人力资本的积累催生了民间商人阶层的发育与成长,为赢得市场先发优势奠定了基础。

2.2.2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同互动

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小商品制造业集群在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互动发展后,目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义乌市场直接供货,在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过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正反馈于专业市场集群,推动专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专业市场与产业几圈的互动,促进两者向规模化、专业户、国际化方向的演进。

2.2.3商人群体行为与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双动力

在市场的发育成长过程中,如果既有经商者的自发行动,又有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其进程会大大加速。商人和政府有着不同的目标取向。商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成为其主要策略。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风险,市场流通应从摊贩式集聚向有组织的批发交易发展,形成市场规模效应,赚取比摊贩更高的商业利润。地方政府的目标取向则在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市场群落的形成又具有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运输、物流、餐饮、住宿、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符合基层政府自身的利益祈求。因此,两者易于实现共同的价值认同而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义乌市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大胆提出了“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果断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后来又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90年代初,率先实行市场的管办分离,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转而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义乌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

2.2.4商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互补

从国际市场发展的潜力来看,义乌市场的商品供给与国外许多国家的产品需求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义乌市场经营的小商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品种齐全,价格低廉,与西方发达国家、俄罗斯及东欧地区的商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拉美、中东、西亚、非洲等地区也有广泛的需求。这就为加快义乌经济本地化和国际化的有效衔接、拓展市场辐射空间提供了契机。

3 总结

义乌商品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规模最大、绩效最好、影响力最强的小商品市场,义乌经济社会的崛起、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如环境、机遇、政策等。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时空条件的共同作用是义乌市场经营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石忆邵. 义乌市场群落发展动力机制[J].商业时代, 2005,(8):87-90.

[2]陆立军等. 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楼国华. 开拓创新,把义乌建成国际性商贸城市.北京:人民日报,2003.1.14

猜你喜欢

义乌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展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没了义乌,圣诞老人可能‘失业’”——浙江义乌圣诞产品叩开世界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围绕特色做报道 提升舆论引导力——浅谈义乌商报如何讲好义乌故事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义乌復元私立高档妇儿专科院区开业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