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2014-10-20田巨雷曙光覃智勇
田巨 雷曙光 覃智勇
摘 要:以“协同创新”思想,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种崭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通过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提炼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原则等方面的成果,为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训探索了一条新的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飞机维修;协同创新;校企共建
2012年,教育部提出“校企联合、协同创新”的新思路。通过校企联合,实现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飞机结构修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根据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飞机维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较强的工程氛围和实践环境中受到锻练。
1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思路
以“协同创新”思想,探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按照学校的“基于行业标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及飞机维修工作岗位对维修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新观念,理清思路,结合专业教学要求,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密切校企联系,提高联合办学的效益。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实习基地的管理水平。加强实践环节的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队伍。
2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内容和方法
2.1 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以我校的“基于行业标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为指导。根据飞机维修一线工作岗位技能训练(教学)的职业活动特征和职业任职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设计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教学理念,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完善教学文件。加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实践教学环节可设置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实践三大类课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
一阶段:认识实践。结合在学校所学的所学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到飞机维修一线各个工作岗位进行考察,初步建立起对飞机维修工作岗位的认识和意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后续课程的求知欲,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
二阶段:课程实践。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见习,加深学生对每门课程授课内容的理解。
三阶段:综合性实践。在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和实训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以学徒身份开始上岗工作。
2.2 共建师资队伍
与建立实践基地的企业合作,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选择有相应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等级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并持续选派学校的相关理论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专职教师可以通过接受企业顶岗实习的训练,或是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科技开发,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或是接受教师资格培训,提高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训。具体方式如下:
①建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师队伍,面向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任务。
②加强对专业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和条件,加强对专业专任教师的培养。每年选派1-2名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了解产业界技术最新发展。
③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在行业及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和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2.3 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校外实践基地管理
继续开展全校实习基地的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定期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评估工作,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严格操作规程,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水平。
2.4 以“校企双赢”为原则,寻找与企业更多的结合点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通常会选择维修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机务作风严谨的航空维修企业。这些企业管理水平高和生产任务比较充足,从而保证实习内容充实,效果好。为了使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更大的效果和作用,必须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为企业培训人才,为企业多做实事,争取企业对实习工作的支持,密切校企关系。
2.5 建立基地建设的激励制度,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
奖励优秀基地建设与管理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参与和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深入地可持续开展下去。
2.6 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依托合作企业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晋升机制和全面的培训学习体系,通过深层次的合作,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践教学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基础的校企师资队伍等资源,拓宽基地内涵,向社会开放,实现社会价值。
以“协同创新”思想,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种崭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但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思想在学校和企业不断深入贯彻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将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 胡开明. 高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7)
[2] 徐鹏彬. 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11)
[3] 周兰菊,顾青.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14)
[4] 屈善孝,黄勇. 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Z3)
作者简介
田巨(1969-),男,辽宁沈阳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机电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飞机机电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航空维修教学和教学管理。
雷曙光(1973-),男,陕西兴平、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电子与部件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空维修教学和教学管理。
覃智勇(1980-),男,湖北襄阳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培训管理和航空维修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