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对文学输出的影响
2014-10-20李昂
李昂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翻译对于文学输出的影响,通过中国文学输出和西方文学输入的过程来展示文学交流过程中翻译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并通过解析这些困难来呼吁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的翻译的重视。
关键词:翻译;文学输出;语言特色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文学作为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走出去,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文学的输出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制约文学的输出过程的,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还有翻译问题。正所谓音乐无国界,尤其是纯粹以乐器进行表现,而不附加人声的纯音乐,更是没有任何疆域国界问题,无论你是否是本国人,无论你是否能够听懂本国的语言,只要你听到音乐,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乐器的特质,就能够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能够跟随着音乐,完全投入陶醉到音乐当中,受音乐气氛的感染和鼓舞,久久不能自拔。然而,文学却不行,当你拿起一本书,而上面的文字你不认识的时候,你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介入,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走进去。想要介入这部作品的世界,想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只能依靠翻译,而翻译虽然是不同语言沟通的桥梁,在文学面前,却出现了极大的困境。也可以说文学是翻译最高的门槛,最难的形式,最尴尬的处境。因为文学是文字的最高形式,是民族风格,语言风格的最高形式。翻译可以把作品主要内容翻译过来,可以把字词结构翻译出来,但是却无法将原文的风格翻译出来,无法将原文语言的搭配的精彩之处,语言表达的巧妙精髓之处,以及语言所体现的作家写作风格,写作特色和写作精髓翻译出来,无法将作品的灵魂完整的完美的翻译出来。无论这个翻译家有多么伟大,能力有多么突出,都无法将译文做到完全按照原文的形式翻译出来并完整保留原作的全部精彩。对于文学翻译者而言,如果他没有很高的文学功底,他是无法翻译文学作品的,而如果他有很高的文学功底,那么他势必有着自己的文学风格和特色,而这种文学风格和特色很容易流露在译文的字里行间,甚至掩盖了原文的味道,而变成了译者的文学味道。这是最大的难题和困境。
中国的古典诗词,任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都很难将它翻译地特别精准,这就导致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古典诗词,或者是即便了解了,也觉得不足为奇,因为在他们阅读的译文当中,早已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风格和辞藻的魅力。同样的,英语虽然是以逻辑结构为主,但是行文的巧妙之处也是很难翻译的,而如同莎士比亚戏剧般宏伟的风格和激情洋溢的语言也是很难翻译的。中西方完全是两种语言结构。中国的语言重视辞藻的华丽,重视情感的表达。而英语重视句式结构的旋转,重视句式中的理性思维。所以说中国语言注重单个词汇的美,而英语注重句式结构的美。英语中两种语态,十六种时态,以及数十种的句式结构方式进行组合,造成了英语句式结构的多样化和流畅化。而中文词汇的丰富性,单个词汇的语义多样性造成了中文的灵巧美妙。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甚至是互相补充的语言,可以相互弥补,却没有办法彼此完全变成对方。所以翻译成了一件最难完成的工作,成了一件永远无法实现的事情,令人极度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由于语言的界限和隔阂,文学的互通工作变得十分困难,在一个国度极度受到包赞的作品在另一个国度由于受到翻译的制约而变得不那么突出,文学之间的理解变得异常困难,文学作品的评判也就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英语语言随着英美发达国家输入到世界各个地方,由于英美发达国家在过去改变了世界,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所以文化也铺天盖地的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学习英语成了英语国家之外的国度的国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而正是由于这些国家的英语全民化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阅读英文原文,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了解英语作品的精髓之处和独到之处。而弱小落后的国家由于国家发展有限,语言并不为人所熟知,也很少有人愿意去掌握这门语言,就导致阅读这门语言作品的人数很少,自然了解原文的就少。仅有的一些被介绍到外国的作品,又受翻译所限,没有将自己的魅力完全展现在外国人面前,自然就无人问津,无人注意,最后落个默默消亡的下场。所以说,国家对文学的影响其实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民族、政治、经济上的影响,我们可以统一以国家性来代替,也就是说,文学受到国家性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使得这门人类上层建筑领域里最高层次的表达形式仍然要受到最基本的国别制约。
而中国文学随着翻译的发展、经济的增强、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注定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多的风采,发挥更多的效用。对于翻译的重视,不仅是要它起到桥梁的沟通作用和交流作用,更是要它起到高级媒介的作用,能够把中国文学的美与价值、本质与特色、主题与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外国人面前,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美。
参考文献:
[1]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M]丁文林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达尔文.物种起源.[M]谢蕴贞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4]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