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学中的潜在知识
2014-10-20魏金荣
魏金荣
摘 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记住固定枯燥的人名和地名,要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还要找到那些被我们忽视或看轻的角度来多角度审视历史和思考历史的机会,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历史;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74-01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经常能看到很多的知识点,在我们的书本中也可以自己分析发现平时没太在意的一些东西,扎实基础知识时我们一直强调课文中的大字,每课书中都有小字和插图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好的从这些辅助内容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那对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会有极大的帮助。
一、在插图中找内容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幅《步辇图》,上课时我让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从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内容?学生看来看去有的说有的说图上有男有女,他们穿的衣服和唐朝的不一样,。因为这幅图是书上的插图,所以学生可以很快反应过来是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亲的画面,班上的同学说出了答案。我对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再想想从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我给了学生一些提示分别是引荐官、唐太宗、禄东赞和宫女他们的头部装饰,学生会说出了头饰不一样,告诉学生他们的头饰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很多的信息:唐太宗接见前来提亲的松赞干布的使臣禄东赞,从人物头部的大小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步辇图》在书上虽然是很简单的一幅插画。我还会要求学生通过这幅图想象一下当时的对话,在对话中既要写出禄东赞的使命,又要表达出唐太宗的态度。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师生对话,在讨论中互动,使课堂教学真正活泼、合作。在合理的范围内,教师把轻松的问题带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痛苦、恐惧的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自己去推理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分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会更在意自己的解决方法。想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在对比中学习
每年都有配套的地图供学生使用,一看见地图,然后能判断出这个地图的内容,这个地图上历史知识也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图文转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上的文,考试是文,另外一种是考试是图,书上是图,必须要去记住图的名称,因为图要对应的历史事件。黄河曾经数次改道,我们在学习两汉经济发展时曾经在课文中有黄河决口,河道南移的记录。在“隋朝大运河”中可以看到黄河的入海到的是渤海,在“元朝疆域图”上所看见的黄河入的是黄海,“隋朝大运河”和“元朝疆域图”的对比可以清晰的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事情。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国的固有领土,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知识简表来证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表中列出以上地点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不同名称。同时添加备注说明该地是什么时间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的。
三、注释不可忽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注释中知道更多的内容,如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六课中关于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通过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铜表法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解释课文中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的部分。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有这样的法律是很进步的。
初中历史书中的蓝底小字是对课中历史的和好说明和补充,课文中的问题总是或隐或现的存在着,只有抓住本质,设立情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材中的关键词要加以注意
在学洋务运动时讲的是先学习外国的军事工业又学习了外国的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师夷长技”是两者同时进行的。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但是改变了部分的进程。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 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1914年,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中的这类表述 ,你看出中日交战了吗?没有。日德之间呢?教材中虽然没有描写具体的战役,实际上双方都打了的,日本打败了德国人,才能把德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里的铁路和地盘占为己有。才引出了后来的“二十一条”、五四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整的交待。
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渗透一些近代化史观的看法渗透到当中,有意识的站在新型的史观角度去评价谈论。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方法,在历史学习中,目的都是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记住固定枯燥的人名和地名,要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还要找到那些被我们忽视或看轻的角度来多角度审视历史和思考历史的机会,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