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中张扬你的个性

2014-10-20赵淑敏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7期

赵淑敏

摘 要:针对考场作文中作文缺乏个性,从立意,文体与构思,语言上做到有个性,来吸引阅读老师,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关键词:感情真实;立意新;构思新;语言生动亮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75-01

一个人要在众人中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一定有独特之处,作文也是如此,而在高考阅卷中发现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作文并不多,相当一部分高考作文都流于平庸,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这类的作文虽五官端正,但没有个性色彩,给阅卷老师以审美疲劳,难以进入一、二类作文的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考生不具备创新素质与创新意识,不能写出表现个性色彩的文章来,不能吸引阅卷老。如何写出有个性的作文,争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写作要感情真实。“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文辞优美,题材新颖,结构严谨,也难以让人感动。季羡林先生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经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有诚意、严肃,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主观情感的抒写,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宁要粗糙的思想,也不要精致的套话,宁要残酷的真实,也不要美丽的虚假。”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高考作文要写那些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最能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先打动了自己,才期引发阅卷老师的共鸣。

二、作文要自我求新

1、立意的创新

在高考作文中,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从某一方面探究、发掘新的观点,达到新颖、奇特的目的;可以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可以摆脱羁绊、提出新的见解,使审题、立意和构思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能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要跳出常态思维,向深层挖掘,写别人没有想到的内容。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文章的生命在于创新,怎样能使文章的见解新颖独到呢?除了深厚的写作基础与丰富的生活经验,还需要善于展开联想、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品质。

立意时要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

还可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当然见解新颖独到,一定要以切题和深刻为前提,如果为了追求新颖独到而弄得偏离题意,反而会弄巧成拙。

2、文体与构思要求新

考场作文议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少考生的作文,都会陷入“模式化写作”的陷阱,引述话题材料,分析材料,举例,再次引述话题材料作结。考生的作文就象是一个模子导出的,许多学生已对这样的模式运用得得心应手。这种模式,一开头引述话题材就点了题,结尾引述话题材又照应了开头,大量背材料成为一种作文的方法,“套用”成为高考结构作文的普遍现象,很多考生作文结构套路、行文思路、雷同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教师为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大搞所谓“规范文”训练。不仅是结构的套用,老师还会找出一些好的范文,让学生背诵,使得许多学生刻意模仿,甚至出现抄袭,作文毫无新意可言。模仿、抄袭成了大部分学生应试写作模式。模式化的作文四平八稳,不容易得过低分,但也很不容易得高分,在我看来这类作文与古代的“八股文”已没有区别。

三、语言求活,让你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

考场作文语言干瘪空洞,无话可说,言之无物,不知所云,更谈不上有感染力。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可以使文章活泼、生动,或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方言、流行语、外来词、俚俗谚语都可以入文,以求鲜活、真实。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很多改卷老师说:“一篇作文,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光彩,那么,至少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的追求,考试中熟练的“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

要写出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就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有个性色彩,不是苛求作文全方位的优秀,而是强调某一方面的突出,或立意个性化,或语言个性化,或结构化,或技巧有特色。

文章的个性不是违反逻辑,正话反说,颠三倒四,推翻所有的行文框架,让人不知云,考场作文在命题立意、选材,结构上倾注创新的心血,走多元化,开放式思维之路,努力追求平中求新,平中见奇的作文效果,充分张扬个性,写出个性作文方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兵《考试周刊》2011.

[2] 刘占清《联想想象与创新》.《初中生优秀作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