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

2014-10-20周莉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培养影响

周莉

摘 要: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奖励决非吹捧、夸张和投其所好,而是实事求是、诚心诚意,以达到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幼儿积极性的目的。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因人因时正确运用如上鼓励的形式,可以使幼儿提高认识水平,强化良好的活动动机,激发积极的精神情感,促进能力的形式和发展,增强上进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奖励;影响;良好行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34-01

一、引言

教育人本论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人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离开培养人这一点教育就不复存在。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幼儿。根据这一思想,教育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因此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则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巴普洛夫在其条件反射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如: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时间上的结合称之为强化,随着强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奖励问题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对于提高幼教工作者教育水平和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适当的奖励可以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心理学家班图拉六十年代提出的新行为主义(即社会学习论模式)认为:影响、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因此,要求施教者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奖励幼儿的适当行为,使之逐渐巩固和发展。幼儿对于奖励的反应很敏感,奖励对于肯定幼儿的行为并使其继续发扬有着良好的效果。

在奖励的形式中,并非多有形式的奖励都同样有效,影响奖励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奖励的时间、频率和间隔、奖励本身对幼儿的价值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在奖励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奖励要及时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让被实验者蒙眼画5CM长的线段,被试者分为三组:无提示组、及时提示组和延迟提示组。结果发现无提示组的成绩最差,而延迟提示组的成绩又低于及时提示组。分析认为,由于及时的强化使被试者很容易把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并认识到反应和强化的相倚关系,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幼儿长时间不能察觉到他所操作的活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就会发展成一种冷漠的状况——活动无助,即认为自身活动不能引发起任何有意义或期望的结果,因而停止活动。

因此,在教育中当幼儿的某种值得奖励的行为发生后短时间内给予其奖励,会受到相当好的效果。如:某个幼儿玩完玩具后能主动收拾好并放回原位,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幼儿此行为的长期保持。

2、定期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

不定期奖励也可以说是一部分奖励,仅仅通过偶尔的不定期或定期或部分强化就可以使幼儿某些行为继续保持。被部分奖励的行为,在奖励完全停止以后持续的时间比被全部奖励的行为持续时间更长。

斯金纳提出的四种具体的部分强化,即固定频率、固定间隔、变化频率、变化间隔。前两种属于定期策略,其好处是:可以让幼儿产生快速学习的欲望,因为幼儿每一次正确反映都得到强化。缺点是:幼儿可能对这种定期奖励形成了预期和依赖,一旦没有奖励就不容易保持被奖励过的行为;后两种属于不定期奖励,好处是能让幼儿较长时间保持其行为。因为奖励没有规律,幼儿不知道何时能得到奖励,他们对奖励的依赖较弱,并且能体验到偶尔奖励的惊喜,所以他们的行为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某些积极行为给予忽略,或给幼儿积极行为以部分的间歇性的鼓励。

3、奖励的价值性和必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即奖励必须符合个人的需要,奖励所达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奖励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因此,奖励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对被奖励者是否具有价值和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奖励的效果。

蒂西在1975年提出了认知评价理论,他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正如文学大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因此,当孩子们愿意听故事、识字、洗自己的衣服或唱歌、跳舞、绘画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不要阻止他们。

三、如何避免不当奖赏

奖励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使孩子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励孩子再次出现好的行为,但奖励应有度,当赞赏不当时,也许会有许多弊端!

过多的表扬又是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容易为表扬所左右,不能形成独立的个性、降低挫折的容忍力,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等。如果孩子平时收拾玩具都能得到表扬,忽然有一次老师因为忙碌而对此不置可否,孩子会感到失望与不安,因为某个方面的成绩特别出色而经常受到赞扬的孩子为了维持这份荣耀,心理会承受压力和唯恐失去这份荣耀的不安全感。同时,从小接受太多表扬,长大后进入社会却很难得到赞扬,这样的落差会造成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

总之教师要注意奖励艺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促进幼自我发展的内在强化,灵活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丁祖萌.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丽君.浅议儿童表扬依赖现象.四川心理科学.

[4] 李 虹.国外有关对儿童奖励策略的研究简介.心理发展与教育.

[5] 李 虹.对儿童的惩罚.心理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