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行为失误调查

2014-10-20刘燕

考试周刊 2014年71期

刘燕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安康学院124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做的语用行为失误调查,发现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普遍较低,语言能力和语用行为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语用行为意识较低,缺乏必要的语用行为知识,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增强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丰富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创造跨文化交际机会和语境,培养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语用行为失误 语用行为能力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者对外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的研究大都局限于Jenny Thomas(1983)对语用失误的语言层面的划分,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而对于语用失误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语用行为失误,也就是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非言语交际也称身势语交际,是指通过人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或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来传递消息的过程(李元胜,2004)。许多研究者认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多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达的,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性。对于正在学习语言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条件接受专业训练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识别和减少语用行为失误是有效进行交际的前提,更是交际得以成功继续的保证。

本文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行为能力的水平,分析产生语用行为失误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从安康学院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中抽取了两个班124人作为调查对象。为了消除专业差别带来的干扰,两个班124人来自同一专业。其中,一年级60人,二年级64人。

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调查工具是问卷调查表,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0道判断正误题,每题描述一个非言语交际场景,受试者判断场景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否恰当,目的主要是调查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内容主要根据毕继万(1999)对非语言交际的分类设计,共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言四个部分,每题1分,共20分。第二部分为20道选择题。受试者根据自己在第一部分相应场景中的判断进行反馈:(1)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过;(2)我在其他资料中看过;(3)根据我自己的日常交际经验;(4)随便选得。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语用行为知识的来源。

三、研究结果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语用行为能力测试成绩的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平均为8.34分,说明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普遍较低。分组来看,一年级的平均成绩为8.35分,二年级的平均成绩为8.33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到,两组成绩的显著性差异值sig=0.964>0.05,所以两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用行为能力没有明显关系,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语用行为能力并不一定就强。

从语用行为的各个方面来看,学生的成绩在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言四个部分中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语用行为能力普遍较低。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判断来自自己的日常交际经验或者是随便蒙的,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讲过或在其他资料中看过。这说明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匮乏,且大学英语课堂没有成为学生获取语用行为知识的有效来源。

四、分析和讨论

首先,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较低。不同民族有自己特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摆脱。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会不自觉地应用本族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同非本族语的人交流,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有很大差异的。

其次,学生的非言语语用知识较匮乏。大学英语课堂未能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中必要的语用行为知识。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因为不了解英语非言语交际行为,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一方面是当前外语教学只偏重语言教学、忽视语用教学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学生缺乏大量的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很大关系。

最后,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较少。“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等的总和”(陈莉萍,2001)。在每一种文化下,隐藏的是基于其准则、规范、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一整套的价值体系。它对于一直受其影响的、处于其中的社会成员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可对于来自另一价值体系的成员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管振彬,2007)。所以,学生在汉语文化的价值体系下,判断英语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是否恰当,导致了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只有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知己知彼,才能有效避免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

五、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毕继万(1999)认为,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

首先,增强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即提高学生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且明白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存在文化差异的。交际中,要做到既尊重自己的文化,又尊重他人的文化,消除文化偏见或文化定势,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尽量避免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

其次,丰富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非言语交际手段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引导他们通过对具体的非言语行为的感知和理解,了解这一行为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和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尽量避免在实际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也可以通过观看有关风土人情的录像或电影,把涉及的有关非言语交际文化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和搜集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交流。

再次,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和同一交际行为体现的语用含义也大相径庭。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文化教学,或者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重点是了解本族语文化中语用行为和目的语文化中语用行为在表意上的差异和一些重要的禁忌。

最后,创设跨文化交际机会和语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积极创造机会,训练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多和外教进行交流,如果条件受限,也可以通过模拟跨文化交际语境进行角色扮演等。

总之,在外语学习与交流中,教师要对语用行为失误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2]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莉萍.文化迁移与英语教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管振彬.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2007(1).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偏远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研究》(AYQDRW201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