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0-20叶凌
叶凌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最大限度地传播社会主义社会的正能量,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应该积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在意识层面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中国社会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在原产地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化。它绵延几千年的发展史,昭示了其巨大的包容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始终如一地给予中华民族以精神层面最核心的滋养,赋予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特点即便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近代,也还是如此,甚至表现得更加突出。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心,激励每一个中国人奋斗不息。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对于中国积贫积弱、成为列强争相掠夺对象的背后根源的认识,逐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深化。接着,基于这种对于落后根源的正确认识,确定了反帝反封建、改变现有社会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也正是有这样的正确意识,在种种障碍面前,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一路前行。在8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紧接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赖以存身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却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应当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仍旧存身在我们的社会、存在于个体的心中,其以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激发了各行各业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创业激情。我们可以看到,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各个行业里涌现出来的创业者、各个地域层出不穷的道德模范,是时代练就的骄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还可以听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旧是中国心”的歌词,继承了传统的爱国主义;“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您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日好日月”的心声,则表达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传统文化中珍惜光阴的时间理念。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之下,增长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更在日益回归,日益高涨。当我们重新审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今日社会很多矛盾和问题时所能发挥的功用:它跨越了时空的束缚,可以给今日的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有的很多问题,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社会主义公民应备的自身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由此得到继续体现。因此,一路梳理下来,毫无疑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旧会一如既往,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长足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意识层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能够让我们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价值观时,拨开迷雾看其本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自觉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
个体在理论层面要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顶层,是内里,是核心,是抽象的;“器”是基础,是外在,是周边,是具体的。对于我们而言,十八大凝练出来的二十四个字、十二个理念、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它浓缩了社会主义中国在主导价值观上的认识和选择,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含有极为丰富的中国元素。我们姑且以“富强”理念为例,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富强的理解中,有“国富民强”、“国富兵强”、“先富后强”、“既富又强”等不同侧重、不同深度的内涵,而其中最顶端之“富强”,一定是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富强。结合具体国情来进行分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时期,因为国情的具体呈现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对“富强”的理解深度和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既能知道为什么“富强”位列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观之首,这实在是因为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心共有的“中国梦”;同时也明白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至今30多年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路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步一步设定时代任务的真正内在含义,尤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近十余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层层推进。这是因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必须相携并进,这是每一个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应然态势。同时也因为软实力在深层影响社会发展方面、更好展示国家实力方面、凝练浓缩民族精神方面、塑造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所能发挥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地理解“富强”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富强”的内涵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自觉地与时俱进。再比如说“诚信”理念,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民族。换而言之,“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理论层面,《孟子》说:“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将“诚”赋予了如此高的地位。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诚”,“言”字偏旁加上“成”字;所谓“信”,“人”字偏旁加上“言”字,传递的是中华民族“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这种虽发于音、必践于行的思维模式,这种“人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德判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诚信”更需要内心主观的恪守才可以实现。相较于西方之以契约为证、以法律这种外在手段为约来强制维护的“诚信”,对于个体和群体的要求则更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理念,也均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因此,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作用的前提和必备。endprint
个体在实践层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内涵和方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道德空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纵观我们来时的路,尽管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身没有经验,也没有完全可以借鉴的实例,加上时间紧、任务重、自身独有的特点等因素,总会有一些瑕疵和漏洞。也因为各种主观、客观方面存在的原因,因此,发展过程中无法规避一些短板和不利,故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诸如在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拿捏偏差;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个体或群体在生产商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诚信缺乏甚至违法乱纪的情况;还有一些个体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动学习不够、自觉进步的意识不强,本领恐慌、意志不坚定、价值观模糊、信仰缺失、综合素质滑坡。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和民族都会面临的问题。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当中,其实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特色。总之,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无论我们工作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无论我们居住在哪座城市、哪个乡村,也无论我们的性别、年龄、阅历等如何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榜样。谨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投身社会建设,以改革创新、实现富强为己任;谨记“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待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训,讲诚信、崇敬业,以踏实努力的工作态度、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实现我们心中各自的爱国抱负;恪守“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传统道德认知,自觉维护法治社会的自由、公正;真正体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理念,践行尊重老人、爱护孩童的传统美德,为社会增添文明之风;倾力培养“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为社会形成友善、仁爱之风添砖加瓦。总之,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践层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根、开花、结果,以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真正落实。万众一心,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能够最大程度集聚和实践共识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因团结奋进而更加强大;在国际社会,因13亿人的共同发音而使外族、异域不敢小觑。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理念的汲取上、内容的夯实上、作用的巨大上均有深远意义。现在,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蹄急步稳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投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为增强文化软实力而努力!
〔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创三先与江苏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2MLC00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新江苏精神的践行研究(2012ZDIXM002)”和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大众化研究(14BZX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