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入侵下的“多赢”选择
2014-10-20陈新华刘洁方凯
陈新华 刘洁 方凯
摘要: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逐年激增,廉价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对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的整个产业链都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的设想,然后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强中国大豆食用油的转基因标识管理可有效促进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生物多样性;标识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967-04
Abstract: The number of Chinese import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increased every year. Cheap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n-GMO soybeans. How to react with the invas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is a problem needed to be systematically thought. Based on studying previous reports, strengthening logos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invas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The feasibility was analyzed deep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wa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n-GMO soybean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biological diversity; label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数量逐年激增,转基因大豆凭借其价格低廉、出油率高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国内油脂市场,挤占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生存空间。大豆的种植收益较其他农作物明显下降,因此农民种植大豆的意愿不断降低。作为大豆发源地和世界上大豆种源最多的国家,中国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却已经压缩至极限,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根据中国大豆网对东北三省上千个监测点的调查估算,2012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或比上年减少约三成,其中吉林省减少约31%,其他省份局部地区最高减少达70%。大豆种植整体收益的低下致使大豆产业链的“上游”农民不愿种豆,“中游”油脂加工企业因利润微薄大面积停工,“下游”饲料加工企业也难逃高成本运营的困境。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在中国国内食用油消费中,豆油所占比例在40%以上,大部分的调和油中也含有很大比例的大豆油。故中国大豆产业的艰难局面与良好的食用油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尴尬。2013年6月,中国农业部批准发放3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一方面再度引发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忧虑,同时也警醒业内人士对国产大豆全面“失守”需有进一步的应对之策。
油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关注和担忧也由来已久。很多学者都就如何拯救中国当前脆弱的大豆产业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种对策建议,总体说来,现有的文献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大概有以下几类观点:首先,主张通过加大大豆补贴力度,提高豆农的种植收益和油料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来保护中国的大豆产业[1-5];其次,合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手段来遏制进口转基因大豆带来的冲击[6,7];再次,通过加大对大豆产业的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产业专业化等方式来提高国产大豆的竞争力[8-10];第四,主张大力发展中国的转基因大豆产业。部分学者认为发展转基因大豆产业有利于改革耕作制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推进科技进步,对提升中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油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11,12]。
在2012年3月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高级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谈到“未来10年中国植物油市场需求仍呈刚性增长,目前尚看不出拐点。而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以口粮优先,难以依靠本国耕地资源弥补油料巨大的产需缺口”。因此,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无法改变进口大豆的现实[13]。中国大豆产业深陷窘境已非短暂,中国的耕地数量有限而食用油的需求量逐年激增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的选择性。首先,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和进口转基因大豆在生产成本上差距较大,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补贴政策的实施刺激农民提高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的效果甚微,而且还加大了中央储备系统压力和财政负担。其次,贸易救济政策的实施牵扯到各方利益,它的实施受限于众多条件,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评估。另外,依靠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中国大豆品质、增加单产的方式来保护中国的大豆产业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中国当前脆弱的大豆产业已经经不起长时间的等待。一旦产业链条彻底断裂,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的油料安全将完全受制于人。那么,当前是否可探讨出既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利益、国际经济与贸易利益、科技主权利益及消费者剩余,又不影响中国大豆生物多样性,保障中国传统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呢?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通过加强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应对转基因的设想,然后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拯救中国脆弱而又重要的大豆产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endprint
2 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要选择最有效的拯救中国大豆产业的策略,就要找到当前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力较弱的原因,从根本上提升非转基因大豆的生存空间,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保护。
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降低大豆的种植成本、提高单产水平固然是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应该保持的长期的方向。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未来会否下降到低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水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则意味着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劣势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笔者认为,造成目前非转基因大豆产业深陷困境的根源在于:中国食用油市场上转基因标识不清,使得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和进口转基因大豆处在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地位。本研究撇开两者在安全性上的可能差异,如果仅从价格上竞争,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就好比纯净水和自来水以同样的包装置于市场上竞争一样。
消费者会因为年龄、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而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不同的偏好。一部分人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有潜在的风险,另一部分人认为转基因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因为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杀虫剂,所以相对更加安全。就好比有些人喜欢喝纯净水有些人偏好白开水一样。但是,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这两种商品应当明确区分,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商品。特别是在当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应当更加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尽管中国卫生部于2002年4月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要求对“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必须进行标识[14]。但事实上,中国食用油市场上转基因标识不清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南方都市报》曾经针对该问题做过一次读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读者认为当前中国市场上商品包装上的转基因标签不够醒目。之所以公众有这种印象,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业部于2007年6月发布的869号公告中对于转基因标识文字规格的要求是高度不小于1.8 mm,这相比国外如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2001年颁布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基准》中10 point以上的印刷字体的规格要求要小很多;二是,很多食用油生产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方面的考虑,通常选择将标识设计放在包装上很不起眼的“角落”,如果不是刻意去查找,一般消费者很难判断所购买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标识不清的问题,让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处在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而言,仅仅是从价格方面来判断所购买的食用油的性价比。因此,在不能很好区分两类产品的情况下,无论对于哪种偏好的消费者都不会去选择价格更高的非转基因大豆油[14]。
3 加强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效果分析
加强转基因标识管理可以有效地保护中国大豆产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消除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力弱的局面,保证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会对转基因食用油的偏好也不相同。廉价的转基因大豆油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是中国食用油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非转基因大豆油和转基因大豆油可以被明确区分以后,过去很多超市中价格相对较贵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品鲜有人问津的局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好转。
为了印证以上的推论,调查组在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地的大型超市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食用油的购买习惯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实际有效调查问卷为71份,其中年龄35岁以下的消费者人数为31人、35~50岁的消费者为29人、50岁以上的11人。各项调查结果汇总见表1。
限于条件,笔者所获得调查样本的数量稍显不足。但是,调查的结果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不同年龄结构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不同,选择食用油偏好也有所差异。总体来看,相当大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并没有注意到转基因标识,了解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用油之间差别的消费者比例也非常少,价格成为了选择不同食用油产品的主要因素。而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相当比例的消费者愿意为非转基因食用油的相对“高价”买单。
强化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理,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助于消费者认清两种产品价格不同的根本原因,从而增加人们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认同和消费需求。利用消费者的真实意愿和市场力量来提高国产大豆的种植收益、提升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可以对中国的传统大豆种源的多样性以及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形成可持续的保护。
3.2 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因为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用油的偏好不同。那么,加强了转基因标识管理对于不同消费者的剩余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简化问题的研究,笔者假设市场上存在三类偏好不同的消费者,并用不同的消费者特征予以区分:
θj,(j=1,2,3),θj=ujn-ujg (1)
式(1)中ujn、ujg分别表示了非转基因食用油和转基因食用油对于该消费者的效用。因此可以通过θj和PΔ(非转基因食用油和转基因食用油价格差)的关系来描述三类消费者的偏好。第一类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十分厌恶(θ1>PΔ);第二类消费者,倾向购买非转基因食用油,但是更看重食用油价格(PΔ>θ2>0);第三类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没有危险,而且可以避免或者少用农药,偏好食用转基因食品θ3<0。
在加强转基因食品标签后,消费者能清楚的认清自己所购食品是否为转基因食品。对于十分厌恶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在强化标签前的前后的消费者剩余变化为:
在能清楚地判断自己所买是否为转基因食品后,也可以避免偏好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支付过高的价格买到而自己无所谓的非转基因食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加强转基因标识别标签的标注管理后,由于知情权的增加造成所有偏好倾向的消费者剩余都增加了。endprint
3.3 避免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尽管中国是转基因油料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但是强化转基因食品标识引起国际贸易争端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是,目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转基因管理办法,有两种主要类型:自愿标识和强制性标识[15],如下表2所示。
中国早已从2001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起,开始实施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监管不力和部分企业的逐利行为,造成食用油市场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的形同虚设。因此,强化中国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只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
4 结论和建议
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受进口转基因大豆严重冲击,而传统的救助方法的效果受中国当前的国情和特殊的国际环境限制而大打折扣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利用加强食品转基因标示的方法来保护中国大豆产业的设想,并论证了其有效性。研究的结论显示:①加强食品转基因标识管理有利于消除中国大豆产业目前所处的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力弱的局面,保证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种源的可持续发展;②转基因食品的标签足够清晰,可以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分清所选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让其明确价格差异的同时,也知晓品质上的不同,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③通过加强食品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保护大豆产业的同时,也可避免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来保护中国珍稀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源和大豆产业的完整性:
1)应当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加强转基因食品标签的管理力度,对于标签的大小、摆放位置等有一个更为详尽的、具备可操作性规定,保证标示的醒目和可辨识性。同时,应确保每一份转基因食品都具有可追溯性,每一份转基因食品的身份信息都可以随时查询。有效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必要的恐惧,同时也扭转当前中国非转基因食品所处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局面。
2)尽快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无缝隙对接。当前中国市场上转基因产品的标识标示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转基因标示规章的制订和执法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标识标注和标准制定无法统一执法。为了规范中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理问题,必须尽快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无缝对接,加强农业部、工商、质监、食品药品乃至卫计部门的协调统一,在中国转基因食品标签领域,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多股力量的合作平台。
3)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保护。在中国的黑龙江等大豆主产区建立高产、高油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区。严格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保护区内种植和加工领域,防止基因污染和环境污染。保护中国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种源安全的同时,有利于打造中国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吉文惠.大豆产业危机与政府财政责任[J].财税纵横,2011(14):59-63.
[2] 金森森.关于建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机制的研究[J].农业机械,2013(3):23-27.
[3] 高子清.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举措[J].经济纵横,2013(6):20-25.
[4] 冉 奇.中国的大豆之殇[J].对外经贸.2013(4):76-80.
[5] 周 可.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分析与政策支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6] 孟东梅,姜延书.我国大豆产业的危局和救济之道[J].学术交流,2012(12):97-100.
[7] 陈新华,王厚俊,方 凯.贸易救济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4):122-127.
[8] 万宝瑞.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根本途径[J].求是,2010(9):30-32.
[9] 丁声俊.振兴民族大豆产业的希望[N].粮油市场报,2009-08-20(001).
[10] 邓家琼.转基因大豆冲击中国大豆产业:过程与应对策略[J].南方农村,2009(3):49-52.
[11] 韩天富,侯文胜,王济民.发展转基因大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3):1-5.
[12] 余永亮.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2):143-147.
[13] 周伟民,胡增民.口粮优先:油量产需缺口难以弥补[N].粮油市场报,2012-03-28(001).
[14] 马述忠,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40-45.
[15] 陈 超.国外转基因标识政策的比较及其对中国转基因标识政策制定的思考[J].世界农业,2007(11):21-24.endprint
3.3 避免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尽管中国是转基因油料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但是强化转基因食品标识引起国际贸易争端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是,目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转基因管理办法,有两种主要类型:自愿标识和强制性标识[15],如下表2所示。
中国早已从2001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起,开始实施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监管不力和部分企业的逐利行为,造成食用油市场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的形同虚设。因此,强化中国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只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
4 结论和建议
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受进口转基因大豆严重冲击,而传统的救助方法的效果受中国当前的国情和特殊的国际环境限制而大打折扣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利用加强食品转基因标示的方法来保护中国大豆产业的设想,并论证了其有效性。研究的结论显示:①加强食品转基因标识管理有利于消除中国大豆产业目前所处的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力弱的局面,保证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种源的可持续发展;②转基因食品的标签足够清晰,可以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分清所选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让其明确价格差异的同时,也知晓品质上的不同,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③通过加强食品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保护大豆产业的同时,也可避免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来保护中国珍稀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源和大豆产业的完整性:
1)应当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加强转基因食品标签的管理力度,对于标签的大小、摆放位置等有一个更为详尽的、具备可操作性规定,保证标示的醒目和可辨识性。同时,应确保每一份转基因食品都具有可追溯性,每一份转基因食品的身份信息都可以随时查询。有效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必要的恐惧,同时也扭转当前中国非转基因食品所处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局面。
2)尽快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无缝隙对接。当前中国市场上转基因产品的标识标示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转基因标示规章的制订和执法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标识标注和标准制定无法统一执法。为了规范中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理问题,必须尽快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无缝对接,加强农业部、工商、质监、食品药品乃至卫计部门的协调统一,在中国转基因食品标签领域,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多股力量的合作平台。
3)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保护。在中国的黑龙江等大豆主产区建立高产、高油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区。严格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保护区内种植和加工领域,防止基因污染和环境污染。保护中国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种源安全的同时,有利于打造中国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吉文惠.大豆产业危机与政府财政责任[J].财税纵横,2011(14):59-63.
[2] 金森森.关于建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机制的研究[J].农业机械,2013(3):23-27.
[3] 高子清.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举措[J].经济纵横,2013(6):20-25.
[4] 冉 奇.中国的大豆之殇[J].对外经贸.2013(4):76-80.
[5] 周 可.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分析与政策支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6] 孟东梅,姜延书.我国大豆产业的危局和救济之道[J].学术交流,2012(12):97-100.
[7] 陈新华,王厚俊,方 凯.贸易救济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4):122-127.
[8] 万宝瑞.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根本途径[J].求是,2010(9):30-32.
[9] 丁声俊.振兴民族大豆产业的希望[N].粮油市场报,2009-08-20(001).
[10] 邓家琼.转基因大豆冲击中国大豆产业:过程与应对策略[J].南方农村,2009(3):49-52.
[11] 韩天富,侯文胜,王济民.发展转基因大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3):1-5.
[12] 余永亮.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2):143-147.
[13] 周伟民,胡增民.口粮优先:油量产需缺口难以弥补[N].粮油市场报,2012-03-28(001).
[14] 马述忠,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40-45.
[15] 陈 超.国外转基因标识政策的比较及其对中国转基因标识政策制定的思考[J].世界农业,2007(11):21-24.endprint
3.3 避免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尽管中国是转基因油料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但是强化转基因食品标识引起国际贸易争端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是,目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转基因管理办法,有两种主要类型:自愿标识和强制性标识[15],如下表2所示。
中国早已从2001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起,开始实施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监管不力和部分企业的逐利行为,造成食用油市场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的形同虚设。因此,强化中国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只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
4 结论和建议
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受进口转基因大豆严重冲击,而传统的救助方法的效果受中国当前的国情和特殊的国际环境限制而大打折扣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利用加强食品转基因标示的方法来保护中国大豆产业的设想,并论证了其有效性。研究的结论显示:①加强食品转基因标识管理有利于消除中国大豆产业目前所处的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竞争力弱的局面,保证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种源的可持续发展;②转基因食品的标签足够清晰,可以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分清所选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让其明确价格差异的同时,也知晓品质上的不同,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③通过加强食品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保护大豆产业的同时,也可避免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来保护中国珍稀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源和大豆产业的完整性:
1)应当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加强转基因食品标签的管理力度,对于标签的大小、摆放位置等有一个更为详尽的、具备可操作性规定,保证标示的醒目和可辨识性。同时,应确保每一份转基因食品都具有可追溯性,每一份转基因食品的身份信息都可以随时查询。有效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必要的恐惧,同时也扭转当前中国非转基因食品所处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局面。
2)尽快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无缝隙对接。当前中国市场上转基因产品的标识标示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转基因标示规章的制订和执法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标识标注和标准制定无法统一执法。为了规范中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理问题,必须尽快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无缝对接,加强农业部、工商、质监、食品药品乃至卫计部门的协调统一,在中国转基因食品标签领域,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多股力量的合作平台。
3)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保护。在中国的黑龙江等大豆主产区建立高产、高油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区。严格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保护区内种植和加工领域,防止基因污染和环境污染。保护中国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种源安全的同时,有利于打造中国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吉文惠.大豆产业危机与政府财政责任[J].财税纵横,2011(14):59-63.
[2] 金森森.关于建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机制的研究[J].农业机械,2013(3):23-27.
[3] 高子清.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举措[J].经济纵横,2013(6):20-25.
[4] 冉 奇.中国的大豆之殇[J].对外经贸.2013(4):76-80.
[5] 周 可.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分析与政策支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6] 孟东梅,姜延书.我国大豆产业的危局和救济之道[J].学术交流,2012(12):97-100.
[7] 陈新华,王厚俊,方 凯.贸易救济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4):122-127.
[8] 万宝瑞.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根本途径[J].求是,2010(9):30-32.
[9] 丁声俊.振兴民族大豆产业的希望[N].粮油市场报,2009-08-20(001).
[10] 邓家琼.转基因大豆冲击中国大豆产业:过程与应对策略[J].南方农村,2009(3):49-52.
[11] 韩天富,侯文胜,王济民.发展转基因大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3):1-5.
[12] 余永亮.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2):143-147.
[13] 周伟民,胡增民.口粮优先:油量产需缺口难以弥补[N].粮油市场报,2012-03-28(001).
[14] 马述忠,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40-45.
[15] 陈 超.国外转基因标识政策的比较及其对中国转基因标识政策制定的思考[J].世界农业,2007(11):2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