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
2014-10-2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无数地域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代代相继、生生不息,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反哺效应和推进作用。
而张公艺百忍遗风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一方乡土中的人文道德力量不容小觑,由乡及县,由县及省,由省及国,所谓聚溪成流、知微见著,其影响的辐射范围及效力不可忽视。乡村地区担负起了涵养传统文化载体的重任,而这载体的一代又一代的能人贤士又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的实际管理者,也是社会文化精神的倡导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哺桑梓,以延续传统乡村文化的文脉,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力量,传统文化也已成为当今精神文化研究的重要板块之一。毋庸置疑,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繁荣,需要乡村民间领袖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精英和地方治理的有效结合。从而来重构传统的民族文化,使之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动力,为复兴和振兴本地区的区域文化锦上添花。
就在今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在国家最高领导人中,尚属首次。
在这个研讨会上,对于我们党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传统,既不否认过去,不做文化虚无主义的信徒;也不回到过去,做文化复古主义的“粉丝”,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应有的政治品格。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终究还是要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之上的。否则,只会造成水土不服,成为毛泽东所批判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内在就蕴含了将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而在世界文明长河中,只有中国延续了大一统的两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执政党而言,无疑是一块“执政富矿”,值得执政者从中汲取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道德却不断滑坡:社会上,老人家跌倒了,路人却在犹豫要不要扶;市场上,商品流通了,“地沟油”却不断侵蚀我们的餐桌;官场上,不少官员顶着“红帽子”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此种现象,不一而足。反观于此,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建精神道统,迫不及待。
但历史的创造,从来不是“无中生有”;重建道统,首先需要回望历史。不可否认,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虽然巨浪淘沙,但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文化糟粕?无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应该是有所鉴别的对待、有所鉴别的继承。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