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4-10-20王俊黄海

考试周刊 2014年71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王俊 黄海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提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顶层设计、一体实施”原则。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包含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环境体系五方面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开展已有半个多世纪,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规范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1]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肩负着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艰巨使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都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规范体系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技能培养之外。

创新包含三层涵义,即创意,创造一个新的思路;创造,创造一个新的物品;创业,创造一番新的事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仅靠一门或者几门课程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训练过程。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在。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通过开设一门或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如通过《创业学》、《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显然是不够的,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这类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突兀,与其他课程没有有机联系,即孤立于专业技能培养之外,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兴趣。

2.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氛围不浓[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而目前全社会普遍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中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不在少数,甚至有讲授《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现象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培养效果不佳就不足为奇。

3.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缺乏科学设计的项目载体。

目前各高校均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大多数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只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传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或者设计的实践训练项目与实际脱节,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4.沿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科学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具有实践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性是指创业行为一般是发生在接受学校创业教育之后,创业能力的评价需要在学生就业后的表现加以检验。而且即使一个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体在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创业失败,这就是创业能力的不确定性。基于以上特点,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难以用数字表示,传统的笔试、理论考试等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显然对其是不适用的,这就出现了创业成功的人士在学校教育中并不出色的奇怪现象。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构建需要遵循“顶层设计、一体实施”的原则。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包含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环境体系五方面的内容。内容体系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就是为保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而搭建的软硬平台,实施体系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的模式、过程,评价体系就是考核评价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模式与方法,环境体系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

1.通过科学顶层设计,构建“渗透融通、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容体系。

着眼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孤立于专业技能培养之外、缺乏效果的弊端,科学进行顶层设计,遵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构建“渗透融通、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容体系。“渗透融通”是指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均纳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容体系中,这些课程与活动均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共同承担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鼓励他们想出好点子解决小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鼓励他们制定策划书、创业书或开发新产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构建每门课每项活动均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

“分层递进”是指在前期课程、活动中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系统讲授创新创业理念、方法,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任务、项目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技法和实战能力,再通过后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课程与活动内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内容按照“认知层—实践层—创新层”的顺序分层递进推进教学与培养过程。认知层,主要通过前期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教育和参与“对话就业”、“卓越论坛”、“青春创业社”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氛围,树立朴素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层,通过《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学习与訓练,完成一系列创新任务、项目,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技法和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内容设置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实战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设计认知学习项目、综合训练项目、自主创新项目三个层次递进的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层,通过与专业能力培养相互融合与嵌入,在引导学生亲历虚拟职场情境、仿真职场情境和真实职场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职场情境中的职场项目或任务展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建立“师资力量完备,实践条件完善”的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遵循“专兼并举,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引进、聘用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成功人士进入课堂,通过对话、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外出培训、产品开发研究、社会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自觉训练、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全体教师在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但培养学生,而且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

创新创业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硬平台。拓展高职院校现有实训室(基地)的功能,改革其运行管理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使其不但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还可进行产品开发、创意策划、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

3.形成“载体多样、案例启发、活动导向”的实施体系。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或课堂,任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通过科学设计均可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设计创新小任务、金点子、班级活动策划、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载体,高年级学生可以设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策划、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品开发等活动载体。

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案例启发,活动导向”的教学方法[3]。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教学通过大量的创新故事和经典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案例启发”教学包括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分析几个环节。首先,将创新案例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其次,针对案例鼓励学生分析,积极发表见解;最后,强调学、用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创新案例所传达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并运用它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导向”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灵活选择和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学习。其核心是强调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体验与反思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流程上,教学活动依次体现为:一是教师交代预先设计的学习活动;二是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师生讨论交流分析,提出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师生共同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4.探索“多元化、综合化、多样化”的立体式评价体系。

“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评、组评、教师评、企业评等),“综合化”是指评价内容综合化(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动性的四维评价内容[4]),“多样化”是指评价形式多样化(包括笔试、技能测试、作品评价、心理测试、问卷测试、答辩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5.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构建“全员参与、全员训练、全员提高”的环境体系。

首先通过构建“渗透融通、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将全体教师纳入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任务中,激励全体教师自觉训练、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自觉有效地在自己的课堂开展、渗透创新创业,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文化活动,如“对话就业”、“卓越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邀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开讲,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举办学生技能活动月活动,在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企业实際和专业特点,开展实操演练、职场模拟、才艺展示、方案设计、作品评选等比赛项目,使学生登上舞台,展示技能,获得锻炼,形成“鼓励创新、重视技能、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创新实践,产生创新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注重校园环境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在墙壁上张贴科学家、企业成功人士的生平介绍、成功感悟,在课堂、实训室、操场、广场、草坪等各种场合展示设计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实用物品,让每面墙壁、每块草坪都传递创新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承磊,胡化坤,于小艳.大学生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构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0(3):76-79.

[2]高晖,吴晓渊,陈蔚峻.创业教育与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4(4):81-83.

[3]王永杰,陈光,阎开印等.通过创新创业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1:27-29.

[4]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江苏高教,2009,6:107-108.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