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14-10-20梁玉琴
梁玉琴
摘 要: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理所当然,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蓄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教学。作者对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和目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带来的精彩,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革新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将冲击传统的课程内容,它将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应该包括网络及音像制品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论述:“未来的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探索发展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再组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现了“学会学习”的目标。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进行交流或咨询。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正被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视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通过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实现,课堂的可操作性强。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当学习目标固定后,学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时,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上的解决或作品的评价等问题,要求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多个学生,在探索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网络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课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同样,通过网络可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有利于”是实现“整合”的前提
有利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有利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为落脚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2.坚持惟有效而用之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时就用,且用足、用好。时间要适中,选择要适当,信息要适量,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动脑”时动脑,该“动手”时动手,该表达时表达,该朗读时朗读。该听时候听,该看时则看,该观察时则观察。多媒体代替不了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实验教学。
3.四个注意是实现整合的重点
选材要新颖,侧重于激发兴趣;
构思要精巧,侧重于突破难点;
演示要适度,侧重于形成过程;
演示要生活化,侧重于实际问题。
4.教学要素不能本末倒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术是否先进”等误区上,而应转移到“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等方面。
5.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只有预设的课堂,才是有秩序的课堂,但往往缺乏灵性;而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教师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要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重组甚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6.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较多彰显的是现代教学的形式,却不能自然而然地孕育出现代教学的精神。导致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积极的课堂氛围,丰富师生的精神交往,使课堂充满“诗意”和“生命气息”。教师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人生感悟、睿智儒雅的言谈举止等,都将是学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