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并发红皮病一例
2014-10-20张梁宇
张梁宇,陈 扬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主因双手背和面颈部红斑、瘙痒反复发作10余年,渐进性加重3个月,泛发全身10余d,于2013年2月入院。10年前患者双手背出现红斑、瘙痒,诊断为接触性皮炎,皮损渐累及面部(以双颊部为主)、颈部,出现红斑、瘙痒,日晒后加重,期间在外院间断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时有反复;3个月前自觉面部红斑扩散,皮损加重,在外院诊断为慢性光化性皮炎,予沙利度胺、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疗效欠佳;10余d前,在我院门诊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层胶原嗜碱性改变,予甘草酸苷静脉滴注、口服羟基氯喹治疗5 d后,患者出现颜面部红斑加重、脱屑,皮损泛发至全身。患者吸烟40余年,约每日20支;从事水泥工20年,并长期室外工作。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睡眠好,排便正常,无明显发热、乏力,体重下降不明显。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侧腋窝可扪及一蚕豆大质韧淋巴结,无压痛,无明显粘连。皮肤科检查:头面部、双手布有红斑、脱屑,颈部、双侧耳后见肥厚性斑块,皮纹明显,躯干、会阴部、骶部、四肢见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图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34.7%(正常值36%~50%),IgA 3.306 g/L(0.7 ~3.3 g/L),C-反应蛋白9.74 mg/L(0~3 mg/L),总蛋白48.0 g/L(58~80 g/L),白蛋白29.1 g/L(35~52 g/L),葡萄糖6.85 mmol/L(3.9~6.1 mmol/L);男性肿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显示右上纵膈旁软组织影,上缘不清,外缘锐利,双边,右肺门上移;左肺门似增大;肺纹理增多。增强CT提示:左侧肺癌,右上纵膈旁肺癌或不除外左肺癌伴右侧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图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诊断:①红皮病;②慢性光化性皮炎;③肺癌。治疗:泼尼松40 mg/d 静脉滴注,第1天皮肤红肿有所改善,但接下来的2~6 d皮损反复,且双下肢有加重趋势;第6 天起予盐酸吉西他滨及注射用顺铂化疗,7 d后患者躯干、四肢红肿基本消退。现患者定期化疗,红皮病未复发。
图1 肺癌并发红皮病患者面部、颈项及胸部皮损
图2 肺癌并发红皮病患者肺部增强CT影像图
讨论
红皮病以全身90%以上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为特征,可继发于多种不同原因的疾病。原发病以银屑病、皮炎湿疹为主,内脏肿瘤相对少见[1]。男性、>60岁可能是恶性肿瘤并发红皮病相关危险因素,常有浅表淋巴结增大[2]。本例患者红皮病发病前有面部、颈部、双手等曝光部位的红斑、瘙痒10余年;长期户外从事水泥工;在颈部、耳后出现肥厚性斑块;因条件有限,未作光斑试验。该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慢性光化性皮炎(CAD)的诊断标准[3]。在早期诊断时我们考虑CAD可能是红皮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但分析病情发现患者蛋白偏低,虽然可以用红皮病大量脱屑导致白蛋白下降来解释,但其有浅表淋巴结增大,故怀疑恶性肿瘤并发的可能,且在进一步检查中得以证实。患者住院初期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在抗肿瘤治疗后,红皮病渐好转,结合以皮肤病为主要表现的副肿瘤综合征特点[4],最后判断肺部肿瘤是红皮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Agar等[5]报道了4例年龄60~70岁的男性患者,出现类似CAD严重光敏感现象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其中2例发病早期均诊断为CAD,但6~7个月后,演变成红皮病样CTCL,与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因此提示老年男性CAD患者出现红皮病应警惕有潜在内脏恶性肿瘤的可能。
[1]陆燕洪, 陈爱明, 高亚丽. 红皮病71例临床分析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2, 41(5):279-280.
[2]李凯, 陈柳青, 杨光艳, 等. 182例红皮病病因与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1):786-788.
[3]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8-700.
[4]张春敏, 孟双荣, 齐元富. 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36(2):107-109.
[5]Agar N, Morris S, Russell-Jones R, et al. Case report of four patients with erythrodermic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and severe photosensitivity mimicking 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 [J].Br J Dermatol, 2009, 160(3):69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