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的音乐风格综述
2014-10-20王京
王 京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一、作曲家性格影响作品风格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又译作贝拉·巴托克、贝拉·巴尔托克,简称巴托克。匈牙利文: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 英文Bela Bartok)1881年3月25日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今罗马尼亚境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1945年9月26日去世。他与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并称为德彪西之后最伟大的三位作曲家。
贝拉·巴托克为人正直,是一个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道主义者。他的祖国匈牙利历史上长期受外来统治,直到19世纪末才获得有限的独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德、意纳粹分子气焰日益嚣张,匈牙利政府依靠纳粹势力恢复国土的梦想昭然若揭。此时欧洲的恐怖气氛越来越凝重,正直而性格固执的巴托克不是明哲保身的人,他不隐瞒自己的反纳粹立场,不与当局合作。他以版权所有为理由禁止德国和意大利的电台广播他的音乐;在德国纳粹控制了音乐版权机构之后,他收回自己的版权,取消版权机构的代理权,将版权转到英国并设代理机构。有了这些举动,再加上他的言论,巴托克知道在国内甚至欧洲是住不下去了,1940年10月8日在布达佩斯举行告别音乐会后,偕妻子取道西班牙逃往美国。
令人惋惜的是,巴托克的健康状况一直是娇柔易碎的,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成了那个时代里音乐先锋群族中最为孤单的一个。早年追随新维也纳乐派的快乐时光已经远去,那应该被称为一次理智的探险,勋伯格等人的“疯狂”更多地体现在了他们所使用的技法上,而非内心的实质。然而步入中年之后的巴托克呢?虽不如年轻的普罗科菲耶夫那般好战,也不像比他稍微年轻些的肖斯塔科维奇习惯于采用政治主题,涌动着的血液之沸腾却胜过了常常依赖仪式性的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并非是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面对着愈加恶化的欧洲大环境,他因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远离了挚爱的故土匈牙利,可谓一次痛苦的割舍之旅。
在灵魂上,巴托克最亲密的伴侣恐怕就是他的匈牙利同胞柯达伊了,这位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巴托克收集民歌时的伙伴之一。不过就我自己的臆测,尽管柯达伊那么杰出,后人对巴托克的评价应该更高一些。
二、小品集和四重奏
遍览巴托克所有的产出,我认为他最优秀的音乐大致分布在以下两个范畴之内:首先是钢琴独奏作品,其次就是弦乐四重奏。根据实际录音看,他的全部钢琴作品大约有六张CD的容量,其中包括了大胆的、毫不妥协的《钢琴奏鸣曲》(1926年作)和钢琴组曲《在户外》。后者的慢板部分可以让人联想起优雅舒缓的“夜曲音乐”,而终曲之狂野奔放直接与那首疯狂的芭蕾舞剧《神奇的满大人》形成了类比。
巴托克作品编号Op.14的作品于1916年创作,有着朴素的名字《钢琴组曲》,它有着浓厚的民俗味道,像一部游戏之作,但又掺杂着喑哑的色调,这两种气质的结合让它独树一帜。 而《三首练习曲》Op.18(1918年作)已经意味着巴托克走进了无调性的领域,成功塑造出了一系列充盈着 “巴托克味”和“巴托克技法”的范例。他的早期作品,写于1908年的Op.6《14首小品》体现出了作曲家从后印象主义那里撷取的精华,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可惜至今仍然被很多人忽视,但我觉得它迟早会被人们广泛地认可。
此外还有为数可观的钢琴微型作品,如民族舞曲、哀歌、素描及儿童钢琴作品,它们都具备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这些魅力来自于匈牙利的泥土与空气,并带有作曲家深深的个性烙印。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谱写于1926年至1939年间、共计153首的《小宇宙》,虽然技巧上的难度并不大,但内容变化万千且极具教育和手指训练功用,是一部让人讶异的钢琴杰作。
作为钢琴家的巴托克,似乎可以和与同时代的拉赫玛尼诺夫作一个比较 (巴托克比拉赫玛尼诺夫大约小七八岁)。巴托克11岁就开始在公开场合演出,1907年被任命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之后他周游了许多座城市,录制了一些78转的黑胶唱片,不过那些较为晚期的钢琴录音对于展示巴托克出众的钢琴技巧还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最好的录音大概是从78转黑胶转制到CD上的 《钢琴组曲》(Op.14)、两首《罗马尼亚舞曲》中的前一首,以及那张鼎鼎大名的、录制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德彪西小提琴奏鸣曲了(Vanguard公司,1940年),好友西盖蒂的小提琴与巴托克的钢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巴托克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08年,据说其主题与巴托克爱恋的女小提琴家盖雅有关,在我看来,这部四重奏是六首中最波澜壮阔、滔滔不绝的一首,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气质。随着四重奏的出炉,巴托克对于调性音乐的态度变得愈加模棱两可,而音乐在快速行进的段落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巴托克中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折射出了一种毫不妥协的严峻与朴素,让人联想到苦行的僧侣。如写作于1927年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就是一部简洁明了的作品,在长时间的紧绷感之后,有着启示录般的结尾,似乎向人们预示了某种不祥事情的降临。成稿于一年之后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是一部有棱有角的作品,采用了新鲜的、实验性的声音织体,节奏上有着剧烈的冲突与波动感。
三、大型钢琴作品及协奏曲
“永恒的女性”在巴托克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有点偏执的念头。他的第二个妻子迪塔(DittaPasztory)比他整整小了十七岁。我们已经知道,《第一弦乐四重奏》包含了女小提琴家盖雅赋予他的许多灵感。除了这首之外,他还为盖雅献上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07~1908年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有着巴托克早期作品中无与伦比的狂喜和美丽。在1907年,巴托克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两幅肖像》(为钢琴和小提琴而作,Op.5)中,第一幅“理想的肖像”的主题就明确地标出了“盖雅的主导动机”。不过后来,他的第二首《两幅肖像》又将整个美丽的主题彻底“扭曲”了一遍。这首基于他《14首钢琴小品》,Op.6的最后一首的作品多少有点复仇的意味,将最初的主题贯以极其疯狂的速度,让人听上去感觉不亚于一首“死亡圆舞曲”(valsemacabre)。
巴托克也许是第一位坚定维护李斯特那些匈牙利狂想曲,以及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中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匈牙利元素的大作曲家了(这里当然不包含那些彻底的匈牙利民族乐派作曲家)。不过勃拉姆斯这些前人的音乐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完全移植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匈牙利民间旋律,它们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改编。巴托克则做得更为彻底,早在结识那位共同采集民歌的好伙伴柯达伊之前,巴托克已经在1904年从一位匈牙利年轻女孩的口中记录下了第一批匈牙利农民歌曲。另外,巴托克也是第一批尝试爱迪生留声机技术的音乐家,所以,他在1906年实践的成果——一小批民间实地考察的田野录音至今留声于被转制过的CD唱片之中。
说到那些交响体裁的作品,首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舞蹈组曲》,然后就是乐队协奏曲、弦乐、敲击与钢片琴合奏曲。1943年写出的《乐队协奏曲》,在巴托克所有作品里相对温和易懂,所以也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一首。它是巴托克中年移民美国之后创作的,与另外一组“巴托克的天鹅之歌”一起都是独具慧眼的俄裔美国指挥家库塞维茨基向他的委约之作。据说,这个意图鼓舞巴托克生命力的主意最初还是来自大指挥家莱纳与小提琴家西盖蒂的计议,他们一方面为巴托克的身体状况担心,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尽早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从第一印象上看,这部《乐队协奏曲》更多地采纳了来自广阔音乐世界的元素(如德国的保罗·欣德米特),风格更为平和融洽,今天,它已经成了巴托克最普及的作品之一,主要原因还是它避开了巴托克中期创作中阴郁的特质,从而变得平易近人。
从很多方面来看,《乐队协奏曲》折射出了他生命的最后余光。在这部作品之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委托他创作了一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后来证明,这首无伴奏作品所绽放出的精神火花甚至可以与巴赫的无伴奏组曲媲美。另外一些晚期创作邀约还包括将他的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充实化,改编成一首协奏曲,这主要来自出版商的鼓励。
同样不应该忽视的还有巴托克的另一组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品,三首钢琴协奏曲。1926年创作的第一首有着很强的实验性质,大胆张扬;第二首写于1930~1931年,有着拱形结构,难度很高,具备了“激烈的交谈语气”,而第二乐章是一个“另类”,就像许多野生鸟兽出于沉沉的夜幕中;第三钢琴协奏曲并没有写完,但是其安详平和的氛围已经透露出了一丝返璞归真的心境。这三首钢琴协奏曲形成了完美的一组,勾勒出了巴托克成熟期所有创作的特性变迁,所以算得上必听的曲目了。
四、结语
巴托克在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的卓越成就,是中国音乐家学习的典范之一。首先,他在单纯为民歌作和声配制的改编上做了许多工作,从而加深和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其次,他用多种手法扩大了乐曲的结构规模,如根据组曲原则(如4首斯洛伐克民歌等)及变奏处理(如15首农民歌曲第6段《叙事曲》等)及运用民歌为主题作多主题的曲式创作(如根据罗马尼亚曲调写的小奏鸣曲),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最重要的是,他根据民歌的节奏、曲调特点创作出来的那种全新的又风格统一且富有显著民族风格特征的大型作品,像晚年写作的乐队协奏曲的末乐章和第三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如果说《乐队协奏曲》是匈牙利人民刚强性格的反映,《小提琴奏鸣曲》则是罗马尼亚的一幅风景画,这只有在对人民生活有了深刻的观察和深刻地研究了民间音乐并真正掌握了民间音乐的实质之后才有可能做到,这是力求民间音乐和专业创作相结合的标志,也是在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