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实例探析

2014-10-20陈银平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共情教育教师

陈银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405)

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实例探析

陈银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405)

作者通过对感恩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分析,针对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详细分析了自身在执教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中对感恩教育的融入实例进行了过程分析,强调了教育者主体人格力量的影响、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及共情效应的使用是感恩教育在《思修》课实践运用过程中获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感恩教育 人格力量 孝文化 情境体验 共情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的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地鸣谢他人,当我们真心地回报社会时,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这种爱的回报,实际上就是一种奉献社会的精神,它恰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育人所追寻的最高目标之一。然而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里,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与拜金主义的影响,使人们对满足物欲的渴望达到了可怕的地步。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行为模式因此出现了较大偏差,自私、忘恩的现象随处可见,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极大挑战。面对如此现实,作为一名高校《思修》课教师,笔者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深谙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也可称之为“爱的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高校德育环节尤其是《思修》课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感恩教育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及各种能力等综合条件,是一种综合表现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感恩意识作为其中人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社会成员的人格塑造、道德修养、自信心的培养等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一个人怀揣感恩之心时,必然会对外界充满感激,从而对生活充满激情,工作学习积极努力,个人素质综合能力亦会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讲道德、讲诚信,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自然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受到社会的欢迎,社会能力随之而增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成倍增加。可见,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感恩教育

唯有感恩,方能体悟幸福的内涵;唯有感恩,方能笑面人生的风雨,也唯有感恩,方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公民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的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递进式的过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然是一个具备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人。孔子曾说:“仁者爱人。”唯有懂得爱的人才会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也唯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当我们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时,才能萌发出为家庭,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对于唤醒公民的责任意识,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感恩教育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素质提高又亟待感恩教育的支持。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根基,是和谐社会得以形成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既能消弭隔阂、增进共识、催生合力,又能激发潜能、营造和谐、维护稳定。从具体现实意义上看,感恩教育确实能够给物化的世界填充更多的人情味,摒除诸如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社会问题,能够有效地改善社会风气,是和谐社会实现过程中最好的润滑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感恩教育在《思修》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实例探析

(一)活动的目标

《思修》课教学一直强调价值奉献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价值奉献观念的意识向价值奉献的自觉行动转化,这是《思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懈追求。价值奉献必须以感恩社会为基础。2013年,笔者尝试以“感恩·奉献”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以唤醒感恩意识为基点,以感恩观念的内化为关键,以感恩行动的践行为重点,分层推进,最终使学生自觉把施恩,亦即价值奉献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信条。

(二)活动的开展

1.紧扣课程内容,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启感恩教育。

在新生入学报到当天,教师会联合团委、学工部的有关人员一起捕捉大学新生的父母们在孩子入学时所流露出来的爱的细节,把它定格在镜头里。在教学绪论章节“大学生活适应篇”中关于“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内容时,教师将所带班级新生入学当天捕捉到的爱的镜头呈现在课堂上,切入感恩父母的内容,并适时播放感人MV《时间都去哪儿了》,MV中的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等。MV场景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对父母所给予的爱的回忆,不少学生在观看MV的过程中因内心受到触动而眼角泛红甚至潸然泪下。

此外,选择恰当的时机,充分利用课间时间播放能够具有直抵人内心深处的视频,进一步发挥心理学当中的共情效应,从对父母的感动中萌发关爱社会的意识。在本次活动期间,笔者选择了周立波主持的中国梦想秀中一位单亲妈妈郑亚波为了她的智障儿子倾情付出的故事视频。这个故事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心酸,郑亚波一句“即使全世界都放弃你,妈妈也不会放弃你”,几乎触动了现场观看视频所有人的心。这段视频不仅能让人萌发出对母亲的伟大的感叹与感动,也让人在不自觉间产生想要帮助像郑亚波的儿子这类需要社会关爱的人群的冲动。

2.充分利用各种感恩节日的契机唤醒感恩意识。

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或感恩节的契机,以班为单位开展专题活动,统一时间、地点集中观看情感力作——《海洋天堂》。同时在网络课程“在线交流”栏目分享内心对于影片细节的感动及成长历程中父母打动自己的回忆。

《海洋天堂》是一部由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讲述父子情的感人影片。该片以独特视角关注了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主人公王心诚(李连杰饰演)有个自闭症的儿子大福(文章饰演),当他得知自己患上肝癌后,因为担心儿子的将来,他决定带大福到大海里结束父子的生命,但最后,他还是忍痛回到了现实中开始到处寻找能够安置大福的地方,同时力争在自己生命走到尽头前教会儿子擦地、坐公车、煮鸡蛋等基本生存技能。影片细腻而生动,有很多平凡但令人感动的场面,能有效唤起观看者自身对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予的爱的回忆。通过影片中不同角色对自闭症患者大福的关爱,在学生中埋下“关注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的种子,为进一步开展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做好思想准备。

此次观影完毕,学生纷纷在线交流并分享各自的感悟,除了感动于电影中各种爱的细节外,更多学生纷纷回忆起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如山般的厚爱。这种心灵交流也让学生之间的情感流动更为顺畅,识恩、知恩的氛围更浓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在不知不觉间润滑了学生间的关系。

3.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创设感恩、施恩情感体验。

教师以“感恩·奉献”为主题,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批赴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童心园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星语自闭症训练机构、太阳花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等开展义教活动。让学生通过与特殊儿童的父母接触感悟父爱、母爱的伟大进而懂得对自己的父母感恩;以其对特教老师上课的观察和亲身义教经历体会教师的悉心付出与爱的奉献之无私,从而触发学生对曾教导自己的老师的感恩;同时在自身参与实践的行动付出中体悟被需要的幸福和快乐,以此培养学生善良、包容、关爱社会、奉献社会的道德自觉性。活动结束后,由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座谈,分享各自在义教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最后把这份心得体会形成文字提交给教师。教师在收集完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的心得体会后,选取其中体会最深刻、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实践心得在所带班级中分享,发挥实践的带动感悟效应。教师以此为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提高综合素质,在践行价值奉献的社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活动的成效

从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这次奉献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付出与被需要的快乐和幸福,并能够从对父母的感恩、对教师的感恩过渡到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而产生继续回报社会的意识。学生整体感恩意识得到了增强,感恩观念开始形成,奉献社会的道德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不断提升,班集体学习生活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三、感恩教育在《思修》课实践教学中获得实效的途径

在上述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最大的体会就是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获得实效,教育者主体人格力量的影响、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及共情效应的使用这三个关键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一)教育者本人人格力量的影响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力量的传递,它是最民主的道德教育,不带有任何强制性,但最有效。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所认为的那样:人们不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该种行为,且学习效率高。因此,思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自身行动营造感恩氛围,注重课上课下的言行举止,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教师自身必须是一个真正认同感恩文化,并在生活中能够以此作为自己信条的人,孝顺父母,关爱学生,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唯其如此才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做好自己,怀揣感恩,奉献社会。

(二)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启感恩教育

教育的“教”字,由“孝+文”组成,从造字本身来讲,即对“孝”“文”化的传承谓之“教”;育通“毓”,由“人+母+流(去掉氵)”组成,从造字本身来讲,是指每个人都是由母亲流着鲜血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谓之“育人”;教育二字合二为一,哪一个字都离不开对孝道的学习。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是对我们恩情最大的人,“百善孝为先”,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孝文化所具有的情感迁移规律是感恩教育的逻辑基石,思修课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应以孝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制作所带班级学生入学MV或照片,聆听能够激发反哺之心的音乐,观看能够引发共鸣激起父母对自己爱的回忆的视频,在网络在线交流栏目分享父母对自己爱的点滴,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一封家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主题活动,等等。循序渐进,以“文”化人,开启大学生最朴素的天性之爱即“孝心”,培养大学生的孝行,按照情感迁移规律,让社会道德规范及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共情效应在感恩教育方式中的运用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共情(EMPATHY),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一个具有共情的人能够与对方将心比心,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反应,是“知恩”的表现。情境体验是产生共情的重要途径,在感恩教育中应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演绎现场小品、微电影等方式开展角色扮演或者到社区公益机构开展义工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反思。大学生对他人情绪与认知的感同身受与代入能力,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利他行为,从而选择合适的行为施恩或者感恩他人。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2]戚哲民.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梁涛.试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3).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2-35.

猜你喜欢

共情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