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4-10-20庞瑜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中庸孔子个体

庞瑜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试论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庞瑜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修行思想,在当代以其适度、整体、权变及和谐四大原则从认知、情绪、意志、个性及行为五方面诠释健康心理,从个体内外两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修道”,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致中和”,从而促进个体形成健康心理,培养更完善的人格。

中庸之道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变得不再平静,让我们逐渐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思考的焦点,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界定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中庸之道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1.中庸之道

1.1 中庸的含义

“中庸”一词最早由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通常认为孔子的“中庸”,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及“和而不同”之意,即“适度”、“整体”、“权变”和“和谐”四方面,其中“过犹不及”的适度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

1.2 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之道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认为“中”乃天下之大本,“和”乃天下之达道。倘若人们遵循此“道”,就能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游刃有余,如知道什么事该做及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人该交及所交深浅。如果实现“中和”的最高境界,那么万物就能生长顺畅,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拥有平和而快乐的心境。

中庸之道所修的“道”是“君子之道”,孔子认为有修养的君子有四件合乎中庸之道的事情要做:“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及“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而中庸之道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监督、教育、修养、完善,从而培养具有善、仁、诚、道、德、圣的完善人格。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界定,国内外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标准,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估;(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9)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要求能恰如其分地满足。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朱用心教授提出了6条心理健康标准:认知健全适应,意志健全可控,个性和谐统一,人际关系和谐,杜绝心理异常等。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判断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个体内外两方面进行,内在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主要表现在知情意三方面,个性心理主要指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及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外在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个体行为上。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应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完善健全的认知、稳定适度的情绪、恒久可控的意志、协调发展的个性、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

2.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综合多方面来看,总体大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少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主要是出现在刚进大学的新生中,主要表现为对大学学习内容、作息时间、学校环境及人际关系等的不适应,导致出现学习焦虑、缺乏目标而自我迷失及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而出现自我封闭或自我膨胀的问题;第二是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想或者开始谈恋爱,但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时存在问题,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第三是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与就业压力,这主要出现在毕业生中。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呈现大步上升趋势,并且如今不再是国家包分配而是大家自主择业和买卖市场双向选择的现状。因此这样的情况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之大,同时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说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3.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在《礼记·中庸》中,孔子主张“极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可概括为“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世时看到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

整体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身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不仅使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及自我价值,更要使其清楚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点,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与方向及融入新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其次由于整体性的存在,因此情绪的产生与自身身心状况及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有密切联系。而大学生应该学会找到情绪的触发源,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对事件进行重新认识,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拥有健康积极的情绪;任何事都具有整体连贯性,这说明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与调节,做到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同时,个体的个性心理也是一个统一体,这就决定了其更要注重整体性,因此大学生在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及气质等的培养上要从两个整体进行把握,同时保持自己的需要、动机及世界观等的一致性。最后所有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大学生进行活动时,更要做到行为与自我角色及与周围环境的要求相适应,做到止乎于“礼”。

3.2 “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段对话中就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说明做事做人心中要有度,做到适可而止。

因此大学生在对自己及世界的认识上应避免出现非好即坏的极端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把握一个度。在中庸思想中,孔子主张以“中和”为准调节人们的情绪。所以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表达进行适度调节,如倾诉、适度发泄及转移注意力和自我暗示等,切忌过于压抑或者大喜大悲,应使自己拥有平和稳定的心境。其次在行为上也要做到适度,把握尺度,即做到所谓的“点到为止”。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本我、自我及超我三者之间能量分配要适度,最终目的是使自我的力量变得更强大,从而发挥其在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作用,发展健全人格。

3.3 “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

《论语·礼仁》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论语·为政》中孔子也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做事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要学会因时变化、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做好调整与发展工作。

因此当大学生感到自我不适应时,应该做好调整工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要得到好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同化、顺应及平衡。因此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或者遇到问题时,个体应试着融入周围环境,将周围环境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如果某些部分与自己的认知不相符,这时个体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就是所谓的自我说服。最终实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就达到平衡的状态,而个体认知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其次大学生对意志的控制也应如此,意志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激励与克制两方面,当出现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行为和想法时,自己要学会激励自己;而当出现阻碍自己目标实现的行为或思想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同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也应如此,要结合自我发展的需要及社会要求不断调节自己,使自我得到发展,使自己的个性更完善,最终向自我实现前进。同时,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对刺激的反应,而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经验,在这经验之中包含着社会的要求及自我的需要,因此对于一个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可以调整的,如同样的刺激,但是在不同时空下却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做到张弛有度。

3.4 “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孔子认为这种和谐表达的就是“异中求和谐”和“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和谐主要是最终状态,即实现知情意行及个性的统一。在处理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大学生具有的认知会支配他处理事情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中又会表现出他的情感、意志及个性。所以这几者具有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应该从知情意行及个性五方面整体把握,根据自身需要及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4.结语

笔者在论述中只是将大学生的心理分为知情意行及个性五大方面,并结合中庸之道中的四个原则进行健康教育,而在认知下面又分为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等;情绪下又分为情绪的体验及情绪状态;以及个性心理中又包含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性格及气质和个性心理倾向中的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及世界观等。但是这些小的部分均应遵循整体性、适度性、权变性及和谐性这四个原则。同时,中庸之道不仅要回归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诠释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无论对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交往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总的来说,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应被赋予新的意义,对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1]白浩强.试论《中庸》的核心思想[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2):28-30.

[2]邵爱国,朱永新.中庸之道的现代解读[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6,(1):10-11.

[3]王谦菊.略论孔子中庸之道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2):87-88.

[4]佘双好.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现代转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1):101-107.

[5]杜金菊.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110-112.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

[7]陈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5):98-102.

[8]李景山,张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健康心理导控[J].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2000,10,(4):56-58.

猜你喜欢

中庸孔子个体
中庸自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