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效益探析
2014-10-20杨永贤
杨永贤
(宁夏师范学院 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效益探析
杨永贤
(宁夏师范学院 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
本文以学生、教师、学校、地方教育主管单位四个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收益主体为对象,以信息化设施的应用为重点,采用成本与效益对比分析的办法对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了影响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效益的五个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五个主要途径。
宁南山区 教育信息化 效益 调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教育信息化投入加大,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快速发展,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投入,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问题却常常被忽视。
宁夏南部山区经济欠发达、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所以关注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更具现实意义。为全面了解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效益情况,引导区域教育信息化向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本文以地方教育主管单位、学校、教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采用教育信息化主体的投入与效益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调查
从宁夏南部山区的盐池、同心、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八个县(区)中,每县(区)随机各抽取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3所,农村教学点1所,共64所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在样本学选一名学校领导(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随机选取部分一线教师、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共发放问卷523份,回收511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96%。
2.访谈
选取样本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1名、技术人员1名、一线教师2名,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访谈八个县(区)的电化教育中心(信息化办公室)的负责人(工作人员),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政府投入与效益
根据回收的511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八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85%来源于地方政府。宁南山区六县的中小学校89%的硬件、76%的软件来源于政府投入。
2003年以来,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宁夏南部山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教学环境方面,98%的学校连接互联网,教师与计算机的师机比为8∶1,学生与计算机的生机比为16∶1。第二,各县(区)均成立了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县(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及实施与评价,各县(区)均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与评价机制,但各县(区)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办法基本雷同,并且重视了设备的采购、安装等环节,而对设备的使用、维护及评价没有具体细致的规定,更没有针对学校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管理、评价办法。第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68%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82%的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查阅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但由于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小学明显优于中学,城市学校明显优于农村学校。
2.学校投入与效益
回收的511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的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主要以零星的小型设备采购、日常维护、网络租赁(宽带和信息费)、信息技术培训为主。约占到学校教育信息化总经费投入的13%。其中设备采购与维护占35%,网络租赁占24%,信息技术培训占13%,平台及资源建设占12%,教研投入占8%,其他投入占8%。学校联网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76%。同时,学校在管理、教师培训、设备维护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心智成本。在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有73%的中小学校建立了较完整的管理办法,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有些管理办法没有完全执行。
学校管理人员(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每学期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为4天,学科教师平均每学期参加校内外的信息化相关培训为2.3天。平均每个学校有专职维护人员0.46人,兼职维护人员0.81人。
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的访谈可知,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及应用情况与学校领导有直接关系,学校领导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学校的信息化投入大,应用好,效益自然高。
学校信息化经费的投入弥补了政府一次性投入的缺陷,更符合小学的实际需要,投入的方向更灵活。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现有的信息化设备中有18.6%的设备因为维修不及时导致设备闲置造成浪费。教师的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有所提高,有86%的教师参加过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其中有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有80%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有97%的小学生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有52.3%的中学生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67%的学校领导认为由于设备不足,影响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29%的学校领导认为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92%的教师认为现有的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3.教师投入与效益
与政府投入与学校投入相比,教师的信息化投入主要体现在心智投入与经费投入两个方面。其中经费投入主要以个人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教学光盘的购置等为主。学科教师中,拥有计算机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其中家庭计算机联网的教师占拥有计算机教师的93%。有79%的教师拥有数码照相机。教师个人购置的设备有73%的时间为了家庭,有27%的时间用于教学使用。
教师投入的另一部分为心智投入,有62%的教师经常使用网络备课。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花费的时间是传统教学的4倍。有82%的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根据511份有效问卷显示,有2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有51%的教师只在公开课、演示课时才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有25%的教师从不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在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原因的调查中,有82%的教师因为费时、费力而不用,有63%的教师因为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用,有8%的教师因为没有实际意义而不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调查中,有24%的教师为培训收益,有64%的教师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师模仿同事,有12%的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所得。
在教师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调查中,有36%的教师经常浏览相关教育资源网络,有54%的教师偶尔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10%的教师从来不浏览教学资源网站。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的调查中,有76%的教师有QQ,有35%的教师建立了家长QQ群,有43%的教师通过QQ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有13%的教师建立了学生QQ群,有19%的教师通过QQ和学生进行交流。
4.学生的投入与效益
学生的信息化投入主要为家庭的经费投入、心智投入。有73%的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其中有76%的计算机通过不同形式连接互联网。有30%的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有79%的学生会利用网络网游戏,有83%的学生能利用网络看电影,有64%的学生能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有23%的学生经常浏览教学资源网站。
有83%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有76%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有79%的学生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了知识面。有78%的学生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保持。有34%的学生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61%的学生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有43%的学生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成绩。
四、影响教育信息化效益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对比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四个投入与收益主体(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可知,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总体不高。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因素复杂多样,并且区域之间、校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笔者从中总结了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共性因素。
第一,政府的投入方向不够灵活。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主要以整个地区的发展规划为主,忽略了学校的个体差异。投入方向主要以硬件设备为主,对相应的平台和软件资源建设不够,对设备的维护、耗材没有必要的补充。导致一定量的设备由于没有及时维修而闲置。
第二,学校的制度宏观、不具体。由于宁夏南部山区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学校对现有的设备的使用没有做好使用规划和安排,导致一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自然不能有效益可言。
第三,应用是投入与效益转化的最关键环节,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使用信息技术会增加大量的心之成本,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教师能在课题直接应用的软件资源非常有限,导致教师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投入转化为效益。
第四,教学评价体制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在调查中发现,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小学比中学高,低年级比高年级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直言不讳,考试成绩、升学率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效益不高的主要因素。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更主要的是成绩,所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付检查、应付各类专项考核的现象较普遍。
五、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对策
追求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化是一项先“贴”后“赚”的过程。没有前期基础条件建设,就绝对没有效益可言。同时,教育的信息化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隐性效益难以发现和量化,却是不可忽视的效益的组成部分。根据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影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要因素,笔者提出了以下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对策。
第一,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指导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以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灵活的、持续的经费投入。经费投入的政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要持续,既要有硬件投入,更要有持续的其他经费的投入,包括软件资源建设、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等经费的投入。
第三,鼓励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学校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设备用起来。再先进的技术,只有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先用起来,再用好,使其产生效益,进而使效益最大化。教育信息化不容有功利思想,因为其中的隐性效益难以估算,也不可忽视。
第四,开展校本培训,学校根据现有的硬件条件和软件资源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对学校现有的设备能熟练、方便地应用。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教研活动,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建立校内共享机制。
第五,开展“生活信息化”活动。引导教师、学生经常上网搜索、查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鼓励教师、学生利用经常浏览相应的专题网站,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讨论交流,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与学习的工具。
[1]杨永贤.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9(6):93-95.
[2]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6):3-5.
[3]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1.
[4]张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8(11):9-10.
[5]焦宝聪.以绩效指标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5(4):84-86.
[6]陈锦波.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6(2):84-86.
[7]郭莉,韩孟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05(2):52-54.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研究——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项目批准号:09XJC88000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