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岗前培训平台,促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4-10-20潘骏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教育

潘骏

(扬州大学 人事处,江苏 扬州 225009)

当下,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优秀青年毕业学生进入高校建设的队伍中,这些优秀青年大多数拥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通过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梳理发现: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分为入职准备期、岗位适应期、能力提高期、职业成熟期和事业成名期五个阶段。在高校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高校必须对新进青年教师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和创新专业教学技能,提高和完善职业修养,实现“新手”型教师向“胜任”型教师乃至“专家”型教师的迅速转变。因此加强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保障新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是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一高校教育制度的基础,对发展教师专业教育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法》第19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进入高校的教师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就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等课程的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高校组织岗前培训主要是让新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进而更好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二、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时间短而集中

目前高校安排岗前培训时间主要在新学年的9月-11月的周末或者晚上,总计60课时左右,而高校教师涉及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运用是比较困难的。

2.培训内容单一陈旧

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程》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培训是学校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设定的,模式趋同、结构单一,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完全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差异性和实际需求,忽视高校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培训内容陈旧片面,偏重于理论培训,忽视对教学实践的培训。

3.考核形式片面陈旧

针对四门课程的培训考试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仅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教学技能的考核。新进教师即使通过上述课程的考试,也很难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教育案例和教学技巧的知识。

三、构建岗前培训新平台

1.完善岗培制度化建设

岗前培训制度建设要建立在对国家、省级和其他相关部门对岗培政策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要在总结过去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例如制定岗前培训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方案和方法,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培训范围、培训内容统一规范,完善考勤制度,培训期间不定时不定人抽查式考勤。逐步建立完整的个人培训档案,将岗前培训工作与新进教师的考核、转正、上岗、晋职、晋升有机结合,确保岗前培训工作全面稳定地实施。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从有利于新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高度认识该项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分工。在前期准备岗前培训的工作中,应当对相关岗前培训的政策进行传达和解读,应用多种形式比如网络、会议、座谈等进行岗前培训的思想动员和意义阐述。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注重被培训教师的学习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状况自由地、无障碍地、随时随地参加学习与交流,才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建立专门化培训队伍

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拥有众多的学科和学科专家,高校培训管理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从各学科抽调教学和教育等方面的名师,进行“以老带新、传帮接带”。注重选拔专家的专业背景,挖掘教育教学优势点,平衡各学科的人数和兼顾各专业的特点。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数量充足的、创新能力强的师资培训队伍,这对于新教师的发展成长、职业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对学术、能力、技能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3.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目前高校岗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授课,主要培训内容主要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1)改进教材内容

教材是新教师学习相关教育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理论学习的效果。教材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要求和发展要求相结合,关注案例的学习与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课题与教师们共同讨论,启发教师教学思维,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学习效果。

(2)丰富教学内容

开展岗前培训座谈会,了解新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岗前培训的教学要求,制定适合新教师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教学,激发新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完成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换。对培训课程的设置要坚持内容和技能的统一。培训课程既要包含理论方面的学习,又要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灵活和多维度地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方式,让教师熟悉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工作做到游刃有余。

(3)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设置要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每个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身能力都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可以将所授知识分为“通识”和“专业”两部分,按照需求和要求的不一样,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和模式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以下培训方式:①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②现场诊断的培训模式;③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④专题讲座模式;⑤问题探究模式;⑥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以上六种模式构成了教师岗前培训教育的培训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是主体,专题讲座模式是基础,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是重心,专题讲座模式是辅助,问题探究模式是主导,现场诊断的培训模式是发展。它们各有侧重,互相联系,紧密配合,共同促进教师岗前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行。

4.建立跟踪培训的体系

岗前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新进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但是,教师的职业化特征提出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岗前培训涉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新进教师会在初期的工作中遇到一系列的专业和发展问题,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跟踪培训体系,在岗前培训结束后2~3年内继续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工作,确保他们能够完全胜任教学和科研岗位的职责,这是高校岗前培训工作的延续。岗前培训和跟踪培训是完整统一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1]鲁烨.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段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38-4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