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的编辑方针与内容特点分析

2014-10-20陈娟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画报社解放区画报

陈娟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的编辑方针与内容特点分析

陈娟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晋冀鲁豫《人民画报》创办于1946年8月的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领导下的人民画报社编辑出版,1948年5月终刊。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共出版画报八期,增刊一期。这份画报在晋冀鲁豫解放区有重大影响,而且为整个中国解放区摄影画报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重点分析《人民画报》的编辑方针及内容特点。

人民画报 内容特点 编辑方针

晋冀鲁豫《人民画报》创办于1946年8月,与新中国在1950年7月出版的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人民画报》同名。如今,后者作为国家的宣传媒体,拥有中、英、韩文纸质版和九个文种的网络版,受众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①。相比较而言,晋冀鲁豫《人民画报》出版8期,增刊1期,存世两年,知之者不多。这份画报在晋冀鲁豫解放区有重大影响,而且为整个中国解放区摄影画报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重点分析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的编辑方针及内容特点。

《人民画报》(下文中的《人民画报》不作特殊说明均指晋冀鲁豫《人民画报》)创刊于1946年的邯郸,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领导,邯郸是当时晋冀鲁豫的中央局和军区所在地。

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区一面对国民党作战,一面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编组野战军和练兵,为解放战争做准备。到解放战争开始时,解放区人口增至三千万,县城一百一十座。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为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晋冀鲁豫解放区一面进行战略防御,一面进行土地改革,从各方面为战略进攻做准备。1947年7月以后为战略进攻阶段,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部队由本区挺进中原。

晋冀鲁豫解放区原有一个美术刊物《战场画报》,因当时无照相制版条件,未建立起摄影画报。在晋察冀画报社的支持下,军区政治部决定成立摄影科、美术科,两科合并组成人民画报社。

尽管解放区的条件艰苦,但军区对摄影工作仍很重视。1946年四五月份,《人民画报》创刊之前,军区还去北京购置摄影用品。裴植回忆:“那时买了很多东西,照相机啊,胶卷啊,器材啊……哎呀,买太多了。薄一波让手下按我留下的单子又买了一批。记得我当时单子上写的是买15磅海波,就是定影液还有显影液等。结果不知道是不是看错了,还是怕仗长期打以后难买,就买了150斤。用飞机运回来,足足两大麻袋,用好几年都用不完。”裴植感慨地说“那次钱真花了不少”,后来裴植在开封办《中原画刊》也是“用这些东西办起来的”②。

解放战争时期,会摄影的人员不多,《人民画报》社创办过摄影训练班,但更多采用带徒弟的办法,使用胶卷非常节约。“培训摄影人员时,先用空机子拍照,正式拍照时,都不肯轻易按动一下快门。一般都要先进行仔细调查研究,做出计划,明确拍照重点,争取用最少的胶卷拍下最重要的照片”③。

一、编辑方针

《人民画报》的编辑方针在发刊词中有非常清晰的体现,发刊词为张际春所写,内容辑录如下:

人民画报出版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把反动派卖国、内战、独裁的丑恶形态刻画和反映出来,让人们认识反动派的丑恶,提高人民对于反动派的仇恨,一直打倒反动派;一个是把人民及其军队为独立、和平、民主的活动刻画和反映出来,给人民学习,鼓舞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今天反动派所表演的是愈来愈丑恶了,人民独立和平民主的力量也愈来愈强大了,一切为独立和平民主事业而奋斗的画家、木刻家、摄影师、及美术工作者动员起来吧。

在创刊号的编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虽然创刊号算是出来了,但不论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离我们的期望还远,一定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除了我们尽一切努力去改进外,希望各界人士共同来努力。画报虽然是军区政治部主办的,但既然是‘人民画报’,就希望党政军民共同来办,使它确实成为合乎人民和人民军队要求的东西。”发刊词中说到的“两个目的”和编后记中所说的“希望党政军民共同来办”就是《人民画报》的编辑方针。另外,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人民画报》第2期起改成单页画刊,印得快、便于携带,这也是他们编辑方针的一种体现。

从1946年8月1日创刊至1948年5月终刊,《人民画报》共出版画报八期,增刊一期。其中创刊号与第8期(最后一期)为成册的16开画报,其他均为单页画刊。从第3期开始定为双月刊。尽管从第3期开始定为双月刊,双月15号出版,但实际上只有第3、4、5期是准时出刊的(第5期也推迟了十天)。第5期以后,人民画报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高帆领导,留守后方,继续坚持画报编辑出版工作;一部分由裴植领导,随大军南下,进行摄影采访报道工作。第5期和第6期间间隔了四个月,第6期和第7期间间隔了三个月。

二、内容特点

《人民画报》创办于解放战争时期,是一份军队画报,以军官士兵为读者对象,以宣传为主要任务。这样一份画报的图像新闻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画报的特点④。

1.大量的以“灭敌人威风”为目的的战俘图像。

在《人民画报》所刊登的照片中,有大量的国民党俘虏的照片。画报第2期刊载的被俘的赵锡田、刘广信与其他国民党军军官的照片曾经被上海的《群众》周刊转载:“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制造的蒋军在前线胜利辉煌的谎言。”⑤画报第6期刊出总题为“七月鲁西大捷所活捉之蒋匪军高级将领”的13张照片,全部为被俘人员的影像。这些图片起到了“灭敌人威风”的作用。

其中在1947年10月25日第6期刊出的一则“只要重上内战前线,早晚不死即俘”的配图报道,在1948年2月25日第8期再次原图刊出。第6期上这则报道的文字说明非常精炼,在第8期再次报道时,文字说明的容量大了许多,更加能看出“宣传”的味儿,“灭敌人威风”的意图更加明显。为了便于比较,第8期增加的词句以黑体标出。

蒋匪一四○旅旅长谢清华二次被活捉

钜野东南歼灭蒋军七十师之战时,被俘蒋军七十师⑥一四○旅新任旅长谢清华,为第二次被俘。第一次是今年(四七年)一月四日,在鲁南向城之战中,为华东解放军俘虏,当时谢为二十六师一六九旅旅长。被俘后,他装疯卖傻,冒充他职,经华东解放军释放。中央社曾因此再三称赞他的蒙混本领。同月,蒋军七十一师一四○旅在金乡外围第一次被歼,旅长谢懋权被俘,蒋介石于一四○旅整补后“即将这谢(谢清华)补那谢(谢懋权)”。这次又被生擒,但蒙混本领不灵了。据谢对记者称:被俘时,他躲在一个坟堆后面,换了士兵衣服,企图第二次蒙混逃脱,但终被该旅放下武器之军官当场揭穿。记者暗示他;即使此次又能侥幸逃脱,只要重上内战前线,早晚不死即俘。谢清华红着脸孔说:“孔明七擒孟获,但当日之孔明哪能比今日之解放军,且我们更不能和孟获相比。”并十分颓丧地说:“我此次上前线明知没有好下场,只是为了家室之累,每月需要二百万元的开支,只得再来冒险一次。”接着谢清华就以谈虎色变的神气,叙述这次七月十四日六营集附近歼灭战,蒋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惨重的经过。最后他说:“这回我能侥幸不死,很值得自己庆幸!”

《人民画报》第8期为最后一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专号,是集中人民画报社全部的人力物力所办的特大号。这期画报在编辑排版、印刷、照片质量方面都要优于前面的几期,更能突出《人民画报》的宣传特点。在这则文字中,对敌人的矮化和讽刺更强烈。

2.“长自己志气”为目的报道数量最多

《人民画报》“长自己志气式的宣传”类报道数量最多,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对战斗英雄的报道,二是对解放军将士群像式的报道,三是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或国民党军队失利的报道。在这三类报道中,又以第三类“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或国民党军队失利”的报道居多。

人民画报报道了大量的解放军在军事战场取得胜利的图片报道,比如第1期“北流寺歼灭战”,第3期“杨庄之战”、“西台旷野歼灭战”,第5期“大胡营战斗”,第7期“解放运城”等。与这些正面表现解放军胜利的报道相比,国民党军失利的相关报道更显得意味深长。

画报第4期有一则报道,报道题为“蒋军得失一城,损兵5876名”,辑录如下:

在冀鲁豫战场,由去年八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三个月,蒋介石牺牲了六万兵力的代价,占去我十七座空城,恰好每座城平均花费蒋介石三千五百三十个人。现在由元旦起到一月二十六日止,刘伯承将军在二十六天内,收复了被蒋军侵占去的十三座县城,毙伤与俘虏蒋军共达三万○五百人。平均我每收复一个县城,蒋介石又支出两千三百四十六名,蒋介石对每座县城一得一失前后就要在他总账上报销五千八百七十六名。这是一笔有趣的账,是值得每一个对数学感趣味的人去算算,看一看蒋介石的总兵力还能报销多少次。刘伯承将军老早以前就指出过战争之胜负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决定于主力的保存或丧失。他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并指出:蒋军将不仅无力进攻,也将无力可守;在我保存的优势兵力攻击之下,终将所占城镇全部吐出来。

尽管在这篇述评式的文章中只计算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损失,没有提及解放军的兵力损失,但这种宣传方式对于处在一个非开放式的区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解放军将士们来说,的确能够达到激昂士气的效果。

3.对解放区建设、百姓生活的报道与对共产党政策的宣传联系起来

画报对解放区建设和百姓生活报道的篇章虽不是很多,但只要有这样的报道选题,就是以专题的形式,用一个整版甚至超过两个版的大篇幅报道。

现辑第1期发动解放区群众进行民主选举的报道体现这类报道的特点。画报采用对开两个版进行报道,图片分为两组,一组是参议会的选举,有图片4张;另一组是村民直选村长,发图片3张。报道参议会选举的一组图片总文字说明为:

贯彻民主运动,放手发动群众

有八年斗争历史的解放区,为了执行政协决议,推行地方自治,普遍展开了民选各级政权的运动,在三月中旬,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开幕了,经过十一天的会议,热烈讨论如何贯彻地方自治,减轻人民负担和各项经济文化建设问题。

自边区和各行署先后颁布了国大选举办法及县议会及民选村县市长等条例和指示后,全区人民即热烈投入选举运动,真正做到人民选举自己的政府。

由于人民政治觉悟性提高以及宣传动员工作之深入,各地人民都认为选举是一伯大事。山西的老百姓说:“有力能搬太行山,有钱难买公民权”,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选举自己认为能替人民办事的人。

选举中,真正贯彻了不分阶层、信仰、性别的原则,有七十岁高龄的老士绅,前清的老秀才和举人,有青壮年的雇工和煤矿工人,有农民也有知识分子,有商人也有小脚妇女,都一律参加选举,同时也严格的执行三三制政策,共产党员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种伟大的政治风度,感动许多参议员说:“过去国民党办选举是钻营奔走,威胁XX,今天解放区选举共产党限制自己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是共产党高尚道德的表现。”

这段说明性的文字,阐明了共产党的政策,所发图片形象地说明了在那个历史阶段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结语

《人民画报》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编辑方针上,都受到自身基因、所处环境和时代的限制与影响。

它生长于晋冀鲁豫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原有的美术刊物《战场画报》是它美术科的源头;晋察冀解放区支援的摄影、制版力量,使它成为一份美术、摄影皆有特色的画报。

为军队宣传的目的创办,以士兵为读者对象,办报人员同时是军队政治部人员,意味着一切要服从战争、军队的需要。战争信息成为它的第一大内容来源。

创刊于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它对解放区百姓生活的报道与对共产党政策的报道结合,争取人民对战争的支持。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人民画报社与晋察冀画报社合并成立华北画报社,至此,《人民画报》完成了历史任务。

注释:

①《人民画报》官网.http://www.chinapictorial.com.cn/ch/se/ txt/2010-01/15/content_240356.htm

②裴植.摄影是时代和人民的眼睛.中国摄影家协会编《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2009:53.

③裴植.回顾第二野战军的摄影工作.陈斐琴、缪海陵、殷步实《刘邓大军征战记》.新华出版社,1987:646.

④本研究采用的《人民画报》样本来源于《晋察冀画报影印集》.罗光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

⑤顾棣,方伟.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60.

⑥此处原文为“七十一师”.但经编者考证.应为“七十师”.

本文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教学改革课题“以培养应用型媒体人才为导向的新闻理论类课程改革探讨”成果之一,并受到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骨干教师培养项目、“青蓝工程”培育计划支持。

猜你喜欢

画报社解放区画报
解放区的天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融媒体环境下的纸媒升华——以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版编辑部微信公众号“蒙地色彩”为例
我的祝福和期望
陕西画报航拍
云南画报社 第3届南博会“雨林口岸·山水磨憨”专题摄影展诠释磨憨口岸
云南画报社唱响南博旋律重彩展示云南旅游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