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打开文言之窗
2014-10-20连亚丽
连亚丽
摘 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中占据很大篇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它距离我们时间久远,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抵触甚至厌倦情绪,而朗读无疑是消除这一情绪的好方法,它让学生亲近文言文,主动学习文言文,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朗读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朗读;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66-0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虽然距离我们久远,但是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不能带走它内在的魅力和韵味。它是古代优秀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传承语文的载体,但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无效或负效的问题,因而消除文言文尴尬的境地迫在眉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优秀的文言文,教师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教授,但是学生依旧惧之拒之。因而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借助朗读进行文言文教学。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意
纠正字音、学习读句,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虽然现在拿到的文言文已经不需要断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只是依赖而不去思考为何如此断句。在《狼》中,就有这么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而有的同学这样读“其一/犬坐于前”,不难看出,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因为这句的主语是其中的一只狼,而不是狗。
因而在朗读尤其是初读文章时,除了扫除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外,还可以理解文中具体句子和整篇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教学文言文时很多老师先让学生朗读,浅显的文言文读一遍便可以把握文意大概,这样的做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朗读中发挥想象力,创设学习的语境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语境中学习。身临其境就像身边有一位如影随形的伙伴,我们可以放下包袱,摆脱难堪,无拘无束;我们亦可以自由发挥,这样的状态又怎么会学习效率不高呢?
《口技》是一篇表现力极强的文章,相信熟悉它的人一定会佩服口技者的高超技艺。但是我们的惊叹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美妙所在。在教学时我采用学生个别读和集体读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时借助想象,创设语境,还原现场。刚开始时只有个别同学脸上有表情,此时我让他们自己进行交流,然后在重新自读,渐渐地在许多同学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惊讶、感叹和微笑,此刻相信他们的脑海中已浮现出口技表演者的现场。
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鲜明,自读一遍后就能疏通文意,之后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这样课堂成了文言文的天地,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却出现了古代的情景。感悟能力强的同学在朗读中读出了焦仲卿的懦弱与坚守,读出了焦母和刘兄的蛮横与强势,读出了刘兰芝的忠贞与反抗。因为学生对朗读的重视,各个形象把握准确,而这些都是读的功劳。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比传统的讲授法效率高许多。
三、在朗读中提升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在平时我们看到有一些同学在朗读文言文时会摇头晃脑,加之各种手势,似乎不太雅观,但是不难发现他们的动作是随着朗读内容的节奏而变化的,听他们的朗读是那样的抑扬顿挫。可见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文言文的节奏。文言文的语言本身就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较强,朗读时揣摩语气的轻重、缓急、强弱,就能品出语言之美,逐渐培养出语感,在语言的熏陶中提升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四、在朗读中感悟情感,陶冶情操
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感知,进一步领会字里行间的意蕴。 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陈情表》是“孝”的典范,前人评论这篇文章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母的殷殷深情,这样富有情感的文言文,是朗读的最佳选择。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自读,读完之后相互交流感受,把自己感触深的句子在班级里泛读。而后进行小组朗读,四人合作读出情感;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个至情至孝的作者,他笔下的字字句句均是深情的流露。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悟,在朗读中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快乐着作者的快乐。这样的情感交流不是通过字词的拆分讲解获得的,而是朗读让学生得以感受作者的拳拳祖孙情,进一步认识到孝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学生感受着古代文化中的精髓,潜移默化中情操得以陶冶。
五、在朗读中积淀知识,提高表达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工具,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成就语文的工具性能。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坛新秀在介绍自己作文教学经验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朗读为突破口,提高一些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做法就是通过强化朗读训练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6位学生的写作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朗读的神力了。朗读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积累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来支撑,要写出优秀的文章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太现实。同时,通过朗读学生也熟悉了文章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写作技巧,熟能生巧,慢慢地学生会把所积累的素材与写作技巧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就达到了以读促写的效果。
朗读最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消除陌生感和隔膜,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在学习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