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2014-10-20黄宝优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种质药材植株

黄宝优等

摘要:采用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优势药材骨碎补(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种质资源种类与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有效成分含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丰富,基源植物共3科5属7种。骨碎补原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附生于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墙上,土生较少。广西骨碎补药材品质佳,质量好,有较好的利用和开发价值。骨碎补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资源逐渐减少,建议加强对骨碎补种质资源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开展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繁育基地,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关键词:骨碎补(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种质资源;调查;广西

中图分类号:Q9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832-03

Abstract: Th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germplasm which was advantage herbs in Guangxi province were studied with interview and field survey.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active ingredient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rich germplasm resources of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which were 7 species belonging to 5 genera 3 families. Original plants of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favored warm and humid climate, and mostly epiphytic on rocks or tree trunks in the forest, occasionally growth in the wall, less in the soil. It had good quality and values of medicinal utilization. The habitats of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were subjected to certain degree of destroy causing the decrease of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ly using of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resources, the germplasm collection and in-situ conser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breeding and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hould be simultaneously carried out for establishing bases of large-scal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Key words: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germplasm resourse; investigation; Guangxi

骨碎补(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为槲蕨科(Drynariaceae)植物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干燥根茎。味苦,温,归肝、肾经。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及外用消风祛斑的功能。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腰疼,筋骨痿软,牙齿松动;外治斑秃,白癜风[1]。骨碎补为中国历代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目前对骨碎补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等方面,但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种质资源收集方面少见报道。本试验对广西骨碎补的种质资源类型与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开发利用情况、有效成分含量等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旨在掌握骨碎补种质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现状,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骨碎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方法

1.1 种质资源调查

采用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查阅文献和标本记载,咨询有关专家和学者及当地医药公司、药材收购商、产区群众等, 初步了解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概况, 根据文献和标本记载及骨碎补药材基源植物的物候特点,实地调查当地骨碎补种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生物学特性、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内容,采集部分植株在广西南宁市东郊广西药用植物园内仿生境栽培,建立种质资源圃,同时采集原植物标本或拍摄照片作为凭证标本保存。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采集不同产地的药材新鲜样品(根茎)2.0~2.5 kg经切片晒制处理后测其柚皮苷(C27H32O14)含量。试验涉及的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考察、供试品制备及测定法均参照文献[1]的相关操作进行,每份样品平行测定3次,取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质资源种类与分布

中国骨碎补类生药原植物有3科6属12种[2],广西是中国骨碎补药材主要产地之一,种质资源十分丰富。通过调查,广西骨碎补药材使用种类达7种,隶属于3科5个属[3-6],详见表1。其中槲蕨是被作为正品中药材骨碎补广泛使用,是中国历届药典收载品种,常见品种有团叶槲蕨(Drynaria bonii Christ)、大叶骨碎补(Davallia formosana Hayata)、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hing]等,圆盖阴石蕨(Davallia teyermannii T. Moore)、光亮瘤蕨[Phymatodes lucida (D. Don) Pic. Serm.]、石莲姜槲蕨[Drynaria propinqua (Wall. Ex Mett.) J. Sm. ex Bedd.]在民间少量应用。由于骨碎补基源植物药用部位根状茎的形态、疗效相似,加上产地分布互相叠加等原因,导致骨碎补药材来源比较混乱,应注意鉴别。

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2.2.1 形态特征 槲蕨成龄植株主要鉴别特征为根茎、鳞片、不育叶(营养叶)、能育叶(孢子叶)等(表2),调查样地植株特征记录如下:根茎(直径1.30~1.93 cm),鳞片长(6~9 mm、宽0.8~1.2 mm),不育叶长(5~7 cm、宽3~5 cm),能育叶长(33~41 cm、宽12~17 cm),裂片6~12对。以树附生特别古树、老树为主的桂北、桂东植株特别大型,其中桂北的灵川最大,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达到7、5 cm,41、17 cm,裂片达12对。以石附生为主的桂西、桂西北的植株较矮小,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为5、3 cm,30、13 cm,裂片6对。调查发现,人为破坏越少植株越大型,根茎越粗,生境受到破坏的,很难找到大型植株,带孢子的成龄植株也很难采到。

2.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槲蕨是典型的附生蕨类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附生于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石砖墙上,土生较少。槲蕨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广西全区各地均能生长,尤以年平均温度17.9~22.4 ℃,年平均相对湿度56%~80%,降雨量为1 013.6~1 869.6 mm的地方生长较好。调查发现:槲蕨主要附生植物16科16属16种,其中槲蕨最为常见的附生植物有樟(Cinnamomum camphor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伴生植物有24科28属30种,常见有九里香(Murraya psniculata)、瘤皮孔酸藤子(Embelia scandens)、石山棕(Guihaia argyrata)、石蝉草(Peperomia dindygulensis)、光亮瘤蕨(Phynatosorus cuspidatus)、岩生铁角蕨(Asplenium sampsoni)、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等。调查发现,桂西、桂西北石灰岩山区如都安、天等、德保以石附生为主,丘陵地区如平乐、临桂、玉林等以树附生为主。其他基源植物附生植物种类较少,团叶槲蕨常见有萍婆(Sterculia nobilis)、水锦树、粉单竹(Bambusa chungii)、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崖姜蕨附生植物种类有秋枫(Bischofia javanica)、鱼尾葵(Caryota maxima)、鸭脚木、水锦树等,圆盖阴石蕨附生植物种类有桉、枫香树等,分布于高纬度或高海拔的石莲姜槲蕨、大叶骨碎补以石附生为主,未见树附生。

2.3 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骨碎补为中国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主要中成药产品有骨碎补丸、骨碎补散、复方骨仙片等。广西是中国南方地区骨碎补药材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年产销量达150 t,约占全国总销量1/3。骨碎补虽然分布较广,但生长环境特殊,生长缓慢,如果环境被破坏将很难恢复。近年因公路改扩建、旅游开发等原因,赖以生存的大树被迫砍伐或移植,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目前,骨碎补人工栽培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供应市场,仅靠野生资源供应市场。近年由于需求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加大及上市量减少等原因,导致骨碎补价格不断攀升,价格从2007年3元/kg上升至2012年13元/kg。调查发现,在靖西、南宁、东兰等产区由于近年劳动力的上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加上槲蕨采收加工繁琐等原因,造成了产地无人采挖的现象,而相对易采的大叶骨碎补、团叶槲蕨、盖阴石蕨却以2~3元/kg低价收购混作骨碎补使用。

2.4 不同骨碎补种质有效成分含量

柚皮苷(C27H32O14)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不得少于0.50%,不同种质指标成分含量见表3。本研究除了采自桂平市西山镇的样品指标成分含量不合格外,其余均达到或超过了药典指标要求,合格率为93.3%,其中容县容州镇样品的柚皮苷含量最高,为2.223%。团叶槲蕨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是民间常用的代用品,在广西各药材市场、收购站比较常见,本研究分别测定了隆安、玉林、龙州、靖西、那坡5个团叶槲蕨种质的柚皮苷含量,均远达不到药典标准。另测定了采自北流市的崖姜蕨和海南儋州市的栎叶槲蕨中柚皮苷含量为0.552%、0.027%,其结果与周铜水等[7]报道骨碎补12种基源植物中只有槲蕨、团叶槲蕨、崖姜蕨、栎叶槲蕨含有指标成分柚皮苷一致。

3 小结

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丰富,种源混杂,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资源逐渐减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骨碎补种质资源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广西是中国骨碎补药材主要产销地之一,应用广泛,随着骨碎补药材用量不断加大,单靠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建议改进加工方法,开展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繁育基地,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铜水,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原植物调查与分类鉴定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70-7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6] 覃海宁,刘 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周铜水,林东武,李瑞洲,等.12种骨碎补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9):540-543.

(责任编辑 程碧军)

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2.2.1 形态特征 槲蕨成龄植株主要鉴别特征为根茎、鳞片、不育叶(营养叶)、能育叶(孢子叶)等(表2),调查样地植株特征记录如下:根茎(直径1.30~1.93 cm),鳞片长(6~9 mm、宽0.8~1.2 mm),不育叶长(5~7 cm、宽3~5 cm),能育叶长(33~41 cm、宽12~17 cm),裂片6~12对。以树附生特别古树、老树为主的桂北、桂东植株特别大型,其中桂北的灵川最大,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达到7、5 cm,41、17 cm,裂片达12对。以石附生为主的桂西、桂西北的植株较矮小,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为5、3 cm,30、13 cm,裂片6对。调查发现,人为破坏越少植株越大型,根茎越粗,生境受到破坏的,很难找到大型植株,带孢子的成龄植株也很难采到。

2.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槲蕨是典型的附生蕨类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附生于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石砖墙上,土生较少。槲蕨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广西全区各地均能生长,尤以年平均温度17.9~22.4 ℃,年平均相对湿度56%~80%,降雨量为1 013.6~1 869.6 mm的地方生长较好。调查发现:槲蕨主要附生植物16科16属16种,其中槲蕨最为常见的附生植物有樟(Cinnamomum camphor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伴生植物有24科28属30种,常见有九里香(Murraya psniculata)、瘤皮孔酸藤子(Embelia scandens)、石山棕(Guihaia argyrata)、石蝉草(Peperomia dindygulensis)、光亮瘤蕨(Phynatosorus cuspidatus)、岩生铁角蕨(Asplenium sampsoni)、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等。调查发现,桂西、桂西北石灰岩山区如都安、天等、德保以石附生为主,丘陵地区如平乐、临桂、玉林等以树附生为主。其他基源植物附生植物种类较少,团叶槲蕨常见有萍婆(Sterculia nobilis)、水锦树、粉单竹(Bambusa chungii)、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崖姜蕨附生植物种类有秋枫(Bischofia javanica)、鱼尾葵(Caryota maxima)、鸭脚木、水锦树等,圆盖阴石蕨附生植物种类有桉、枫香树等,分布于高纬度或高海拔的石莲姜槲蕨、大叶骨碎补以石附生为主,未见树附生。

2.3 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骨碎补为中国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主要中成药产品有骨碎补丸、骨碎补散、复方骨仙片等。广西是中国南方地区骨碎补药材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年产销量达150 t,约占全国总销量1/3。骨碎补虽然分布较广,但生长环境特殊,生长缓慢,如果环境被破坏将很难恢复。近年因公路改扩建、旅游开发等原因,赖以生存的大树被迫砍伐或移植,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目前,骨碎补人工栽培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供应市场,仅靠野生资源供应市场。近年由于需求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加大及上市量减少等原因,导致骨碎补价格不断攀升,价格从2007年3元/kg上升至2012年13元/kg。调查发现,在靖西、南宁、东兰等产区由于近年劳动力的上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加上槲蕨采收加工繁琐等原因,造成了产地无人采挖的现象,而相对易采的大叶骨碎补、团叶槲蕨、盖阴石蕨却以2~3元/kg低价收购混作骨碎补使用。

2.4 不同骨碎补种质有效成分含量

柚皮苷(C27H32O14)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不得少于0.50%,不同种质指标成分含量见表3。本研究除了采自桂平市西山镇的样品指标成分含量不合格外,其余均达到或超过了药典指标要求,合格率为93.3%,其中容县容州镇样品的柚皮苷含量最高,为2.223%。团叶槲蕨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是民间常用的代用品,在广西各药材市场、收购站比较常见,本研究分别测定了隆安、玉林、龙州、靖西、那坡5个团叶槲蕨种质的柚皮苷含量,均远达不到药典标准。另测定了采自北流市的崖姜蕨和海南儋州市的栎叶槲蕨中柚皮苷含量为0.552%、0.027%,其结果与周铜水等[7]报道骨碎补12种基源植物中只有槲蕨、团叶槲蕨、崖姜蕨、栎叶槲蕨含有指标成分柚皮苷一致。

3 小结

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丰富,种源混杂,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资源逐渐减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骨碎补种质资源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广西是中国骨碎补药材主要产销地之一,应用广泛,随着骨碎补药材用量不断加大,单靠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建议改进加工方法,开展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繁育基地,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铜水,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原植物调查与分类鉴定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70-7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6] 覃海宁,刘 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周铜水,林东武,李瑞洲,等.12种骨碎补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9):540-543.

(责任编辑 程碧军)

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2.2.1 形态特征 槲蕨成龄植株主要鉴别特征为根茎、鳞片、不育叶(营养叶)、能育叶(孢子叶)等(表2),调查样地植株特征记录如下:根茎(直径1.30~1.93 cm),鳞片长(6~9 mm、宽0.8~1.2 mm),不育叶长(5~7 cm、宽3~5 cm),能育叶长(33~41 cm、宽12~17 cm),裂片6~12对。以树附生特别古树、老树为主的桂北、桂东植株特别大型,其中桂北的灵川最大,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达到7、5 cm,41、17 cm,裂片达12对。以石附生为主的桂西、桂西北的植株较矮小,不育叶长、宽,能育叶长、宽分别为5、3 cm,30、13 cm,裂片6对。调查发现,人为破坏越少植株越大型,根茎越粗,生境受到破坏的,很难找到大型植株,带孢子的成龄植株也很难采到。

2.2.2 生物生态学特性 槲蕨是典型的附生蕨类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附生于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石砖墙上,土生较少。槲蕨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广西全区各地均能生长,尤以年平均温度17.9~22.4 ℃,年平均相对湿度56%~80%,降雨量为1 013.6~1 869.6 mm的地方生长较好。调查发现:槲蕨主要附生植物16科16属16种,其中槲蕨最为常见的附生植物有樟(Cinnamomum camphor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伴生植物有24科28属30种,常见有九里香(Murraya psniculata)、瘤皮孔酸藤子(Embelia scandens)、石山棕(Guihaia argyrata)、石蝉草(Peperomia dindygulensis)、光亮瘤蕨(Phynatosorus cuspidatus)、岩生铁角蕨(Asplenium sampsoni)、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等。调查发现,桂西、桂西北石灰岩山区如都安、天等、德保以石附生为主,丘陵地区如平乐、临桂、玉林等以树附生为主。其他基源植物附生植物种类较少,团叶槲蕨常见有萍婆(Sterculia nobilis)、水锦树、粉单竹(Bambusa chungii)、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崖姜蕨附生植物种类有秋枫(Bischofia javanica)、鱼尾葵(Caryota maxima)、鸭脚木、水锦树等,圆盖阴石蕨附生植物种类有桉、枫香树等,分布于高纬度或高海拔的石莲姜槲蕨、大叶骨碎补以石附生为主,未见树附生。

2.3 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骨碎补为中国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主要中成药产品有骨碎补丸、骨碎补散、复方骨仙片等。广西是中国南方地区骨碎补药材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年产销量达150 t,约占全国总销量1/3。骨碎补虽然分布较广,但生长环境特殊,生长缓慢,如果环境被破坏将很难恢复。近年因公路改扩建、旅游开发等原因,赖以生存的大树被迫砍伐或移植,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目前,骨碎补人工栽培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供应市场,仅靠野生资源供应市场。近年由于需求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加大及上市量减少等原因,导致骨碎补价格不断攀升,价格从2007年3元/kg上升至2012年13元/kg。调查发现,在靖西、南宁、东兰等产区由于近年劳动力的上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加上槲蕨采收加工繁琐等原因,造成了产地无人采挖的现象,而相对易采的大叶骨碎补、团叶槲蕨、盖阴石蕨却以2~3元/kg低价收购混作骨碎补使用。

2.4 不同骨碎补种质有效成分含量

柚皮苷(C27H32O14)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不得少于0.50%,不同种质指标成分含量见表3。本研究除了采自桂平市西山镇的样品指标成分含量不合格外,其余均达到或超过了药典指标要求,合格率为93.3%,其中容县容州镇样品的柚皮苷含量最高,为2.223%。团叶槲蕨是骨碎补药材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是民间常用的代用品,在广西各药材市场、收购站比较常见,本研究分别测定了隆安、玉林、龙州、靖西、那坡5个团叶槲蕨种质的柚皮苷含量,均远达不到药典标准。另测定了采自北流市的崖姜蕨和海南儋州市的栎叶槲蕨中柚皮苷含量为0.552%、0.027%,其结果与周铜水等[7]报道骨碎补12种基源植物中只有槲蕨、团叶槲蕨、崖姜蕨、栎叶槲蕨含有指标成分柚皮苷一致。

3 小结

广西骨碎补种质资源丰富,种源混杂,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资源逐渐减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骨碎补种质资源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广西是中国骨碎补药材主要产销地之一,应用广泛,随着骨碎补药材用量不断加大,单靠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建议改进加工方法,开展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的人工种植与繁育基地,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铜水,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原植物调查与分类鉴定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70-7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6] 覃海宁,刘 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周铜水,林东武,李瑞洲,等.12种骨碎补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9):540-543.

(责任编辑 程碧军)

猜你喜欢

种质药材植株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