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忧愤沉郁的农民悲歌

2014-10-20雷宁玲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4年9期
关键词:毡帽命运内心

雷宁玲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用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江南农村的生活画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旧毡帽朋友”,旧毡帽是江苏、浙江一带农民典型的穿戴特征,淳朴善良、憨厚老实、逆来顺受、安守本分是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着力塑造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群像,意味着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来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一、 风调雨顺,满怀希望粜米

农民的要求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希望风调雨顺,谷穗沉甸。“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那种丰收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他们“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这种摇船的劲头,以及后文交代的购物的计划,都可以看出农民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沉甸甸的丰收的粮食上。“旧毡帽朋友”上镇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洋肥皂用完了,须得买十块八块回去”“洋火也要带几匣”,还有那“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蛋圆的洋镜”“雪白的毛巾”“绒线的小囝帽”“热水瓶”等,都是他们心中美满的希望。然而,这美满的希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身碎骨。

二、 贱价粜米,美满的希望落空

“旧毡帽朋友”大清早摇船出来,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打击。当得知“糙米五块,谷三块”时,他们都惊呆了,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面对不幸的命运,他们挣扎着,先是不想粜出,“摇回去放在家里”,但是不行,田主的地租要交,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继而又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还是不行,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到哪里价格都一样,遍布各地的局子也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哀求米行的先生行行好,当然这更是不可能。不得已粜过米之后,他们又争“现洋钱”,又争“中国银行”的钞票,争来争去,换来的只是一沓令人“将信将疑”的不断贬值的中央银行的钞票。“旧毡帽朋友”的挣扎完全失败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米价而急剧变化,由“希望”到“愤激”,再到“哀求”,最终“彻底失望”。原先美满的希望,那些可怜的生活需求,都成了泡影,粜米后街上热闹的场景更衬托了他们内心的失落和悲凉。

三、 开始觉醒,萌发反抗意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旧毡帽朋友”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损害的地位,他们的内心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退了租逃荒去吧。”

“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农民丰收了,理应改善生活,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得到的是更大的灾难。在贱价粜米、希望落空后,他们真是万种辛酸,满腔悲愤。我们可以从上文抗租、抗债、抢米的对话中,听到他们开始觉醒的呐喊,看到他们性格中自发反抗的一面,这也袒露出他们埋藏在心底的仇恨,反映出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了反抗的呼声,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权当议论和发泄。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贱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的辘轳还在不停地转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民的痛苦命运。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之下,他们所处的农村已经濒于破产,连年的灾荒使得农村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文中的“旧毡帽朋友”邀天之幸,粮食得以丰收,可是粮价太贱,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社会现象,寄寓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猜你喜欢

毡帽命运内心
暑天戴毡帽
命运的更迭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多亏有顶毡帽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命运秀
戴毡帽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