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误区及教学方法
2014-10-20梁彩虹
梁彩虹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反复分析,将课文复杂化
这些年,文本细读理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广泛传播,但一些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生搬硬套,硬是把原本无深意的字句挖掘出微言大义,把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得“剪不断,理还乱”。如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的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三年级的学生只要明白燕子是什么动物,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即可。但一些教师在这句话上大做文章,分析其中的文采和表达方法,还要求学生仿写。这就将课文复杂化了,使得本来轻松的阅读教学进入了艰涩的误区。
2.追求“愉快”,忽视了教学任务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教学实际提出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自主、积极地去学习。从一些教学实例来看,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忙于“寻找乐趣”,使教学形态趋于“游戏化”,而没有游戏的课程就索然无趣。
3.模仿教学形式,疏于自我提升
近几年,上课凡“讲”,就有“灌”的嫌疑,于是许多教师非常热衷于学习各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讲解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问题在于如何讲得准确、精彩而深刻。大部分优秀的示范课、精品课,其核心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参与。所以,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不是一味把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以上误区,都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要有多向、深层次的交流过程,以学生的读书思考为基础,加之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阅读能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中的关键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紧扣阅读教学的本质,做一名指路人和引导者。对此,笔者浅谈教学过程中关键的几点: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发现读书的乐趣,但不能等待学生自己去发觉。实践证明,多数的学生不会提前预习课文或者只是草草读一遍了事,这样的预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领”着学生阅读,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材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切入点。例如某教师讲《鲁滨逊漂流记》前,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想不想一个人住在大海中的小岛上?”学生听完,马上就开始了讨论。这时教师让几个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在一个小岛上会怎么样、该怎么办,再让学生从课文中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读得非常认真。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还原情境、开展讨论、巧设问题、使用影像等等。
2.重视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
激发阅读兴趣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自行阅读。
但是多数教师认为既然课前安排了预习,课上只要简单地检查、纠正,就算是读过了课文,节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分析课文,以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殊不知,淡化“读会”的过程,用分析和提问代替学生理解课文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教师要真正把课堂学习、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学生还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初读课文时,学生按课文“导读”进行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要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难点,记下感悟。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发现自己哪方面需要提高。
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易做的练习题,如根据意思概括词语等,答案不必强求一致,为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自由的空间。
3.师生的深入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成后,会对文章大意有自己的解读,也不免出现一些疑问和误读。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解惑答疑,以引领学生深入分析、透彻理解。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化解难点,促难为易
在提倡文本细读的前提下,对文本难点的解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高瞻远瞩,深入到文字的骨子里,把握好时代背景,找出文字之间的逻辑、情感关系,达到融会贯通。如在讲授《北京的春节》时,因为文章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现在比有了很大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失去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于是笔者在课下搜集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和现在的风俗习惯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其中的变化,学生们十分积极,于是难点被轻松地化解。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差距较大,难点也就不同,这部分的教学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2)梳理畅通,解除困惑
一位教师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有学生对“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色不见了”这句话中的“满是皱纹”表示不明白,大家的解释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景下,教师没有忙于解释,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学生们又积极地再次阅读课文,不一会儿,就有人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体会,以一个“引路人”而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库”的形象出现,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逻辑和层次,消除他们的困惑。
(3)及时复位,正确引导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学生会变得非常积极,有时甚至会在讨论中不知不觉转换了话题。如果教师听之任之,学生的思维就会越跑越远,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收效甚微。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学生紧紧围绕着课堂和文本展开思维,避免把话题的重点延伸到课本之外,把阅读课变为“聊天课”和“想象课”。
4.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检验,正确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文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出自我国的古典经典名著,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很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读名著原文,指导他们阅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不仅对理解课文有帮助,更能让学生接触到中华民族的瑰宝。
小学阅读教学不仅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教师同样意义重大。教师不应该把阅读教学仅仅看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研究和创造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另外,小学阅读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要不断地从教学的实践中去摸索、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弯区环市西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