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痴”陈克明:29 年只做面条

2014-10-20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南县挂面面条

在湖南湖北的交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县城里有这样一个人,做挂面做了29年,而且29年来只做这一件事,做成了全国第一。

他做面,原料考究,风味多种多样,“三醒三蒸”工艺,醒面分三步,一醒柔,面体细润,二醒韧,面筋劲道,三醒匀,面质均匀;蒸面分三步,一蒸香,麦香四溢,二蒸滑,面汤清亮,三蒸弹,嚼劲十足。他叫陈克明,今年61岁,他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克明面业的创始人,人称“面痴”。

从木工到挂面工

1969年,17岁的陈克明来到当时他向往已久的城市南县,开始在教育局基建队做木工。“那时候对城市很向往,感觉城市的生活待遇、劳保福利这些都比农村的高上几倍。”来到城市的陈克明做过很多事,木工是时间最长的。当年的陈克明没有想到,15年之后,一次小小的意外,他的生活翻天覆地。

1983年一次意外,陈克明的左手三个指头被刨床刨去了,木工活干不成了。失去了生活来源,生活日陷窘境。整整一年时间,陈克明尝试过许多,摆地摊、贩鲜鱼、生豆芽、收猪胆制“胆红素”……能养家糊口的活陈克明都去做,苦苦寻找创业门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粮店的门口,陈克明发现了新“商机”——顾客问老板,有没有上海的面。老板干脆答,没有。那湖北的呢?顾客又问。老板答也没有。于是顾客失望地离开。挂面是当地人的主食,可本地面条卖得不好,人都“青睐”外地面条。

“那时,已经有一部分市场开放了。别看外地面贵,但还是很多人买。”陈克明想,,如果南县做的面条和外地面一样,价格又便宜,肯定好卖,这事可以尝试。

陈克明的难题不少:没启动资金、没制面技术、没身家背景。没资金,就以物易物,收大米换面粉;节约用钱,请不起帮手就自己干,一个人当几个人用,起五更睡半夜。没有技术,就求师学艺。那个时候人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艺并不容易。陈克明天天去粮站制面的车间,边看边琢磨,拿个本子圈圈画画的。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半个多月,“痴心”打动了制面师傅,开始教陈克明。陈克明本身就是手艺人,对技法有着天然的悟性,老师认真教,徒弟用心学,很快,陈克明掌握了做挂面的要领。

学会做面条还不算完,本地面不如外地面,绝不是简单是做法上的差距,还得找原因。陈克明一头扎进面粉行业,筛选全国小麦品种寻找最合适的面粉,试验了300多个类别。每到外地,必尝当地的挂面,辨别个中味道;学来的听来的烘烤技术都逐一试验、蹲点在烤房中观察、研究面质差异,60度的温度不算高……开始做挂面,陈克明买了一个手摇机就开始摇了起来。“真辛苦啊,一包面条摇下来,摇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我就开始改进,每个关键部件和环节不断寻找改进方案,几天几夜守着设备。”“我开始做烘干房,根本就买不起完整的设备,就把废旧的设备拿出来自己改造,去烘烤面条。”

陈克明刚出道时挑着面在县城里转,怕丑不敢吆喝。几十斤面早上挑出去晚上还要剩很多回来。老婆说他“斯文”,哪能做生意。陈克明很认真地对待这事儿,专门跑到乡下无人的地方,想着词儿练吆喝,练胆气。

当时的面条毛利很低,面粉2毛钱一斤,面条是2毛5分钱一斤。就是这种利润水平,由于陈克明的面条口感好、味道正,买面的人也越来越多,陈克明买了面机,建了专门的烘干房,产量每天提升到200公斤。为了最有效率地利用烘干房,他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对挂面烘干需要的时间、温度、间距等进行记录。大热天,烤房里可以烤得鸡蛋熟,他赤膊短衩,可以在那里熬过半个时辰,一出烤房,已是雨人似的。几个月下来,最节省成本又最有效率的烘干方法被他找到。“在南县,我的面好吃点,也许是我认真些,比别人更用心思点。”每一次从钻研中得到成功,陈克明对面条就更着迷。拌料的配方、煮面的时间、消费者的口感等等,一个个对他如同谜一样的东西,在他的沉迷中被探查。

当时的陈克明还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就是做品牌。“那时候的面条都是用报纸包着,因为报纸便宜,其他的都太贵了。我就想说报纸包着不好识别,就雕了一个章,刻着陈克明面条,盖在纸上面。”而品牌意识的形成,是因为经历了几次面条并不是自己生产,却遭到客户投诉质量的尴尬。

于是,陈克明就去工商局注册。当时企业的注册意识还不强,从1990年开始上报到注册成功共花了5年时间。“我的注册应该是南县第一个注册的,我的公司是南县第一个企业运筹,后来上市也是南县第一个,做了很多南县的第一个。”陈克明颇为自豪。

从挂面工到挂面大师

当陈克明的挂面在县城里越来越吃香,名声在乡里传播,他扩大了厂房,增添了设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他的面条走进益阳、岳阳这样离他的南县大本营不算太远的城市时,便发觉即使把面条的价格压到亏本,也没有多少人问津。

他去调查市场,和大厂家的面条相比,他的质量没有优势;没有走出作坊的生产方式,成本也难以降下来。自己的面之所以在县城及附近的乡里还能红火,是因为占了运输和劳力成本低的“便宜”,而这种便宜,随着大厂家生产成本的降低,将随时会消失。

“山外有山,我们的面没有竞争力啊!”陈克明很清醒地作出了判断。40多岁的陈克明在心里斗争着,向继续攻克技术难题,还是安于现状坚守南县阵地?挂面,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北方人的主食。在北方,生产挂面的企业数以万计,而且更是数不清的百姓的当家产业。过度的竞争,使这个行业利润率极低,稍有不慎,亏损便如影随形。“投资,请远离制面业”曾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业界对自己的“嘲弄”。

陈克明知道这些情况,但就是不甘心,“我知道会很难,但没有想得太多,想多了什么都不敢干了。”

通过走访销售商,陈克明得知,一些面条经过运输、碰撞后,面条容易断裂。上去好好的,怎么会这样?陈克明买来一些大品牌的面条,一现也有同样的问题。陈克明脑子里一天到晚被这个“全国性的难题”敲击着。一天,他在切面机上观察,发现切头与面条接触的一瞬间,有强烈的颤动现象,从而形成波纹传递造成面条表面不均匀,经过运输、搬动等环节,就容易折断。

问题找到了,可搞机械改进,对陈克明来说,难度好比去摘天星。陈克明“蛮干”了,和助手一起整天围绕切面机琢磨,吃饭时有时端着饭碗要愣上半天,睡觉了突然想到什么,会马上翻身下床,找来纸笔将灵感画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通过对刀片的一次次改进,面条的波纹现象消失了。国内著名的制面专家评价说,许多大厂,包括许多专家,都认为面条波纹问题是正常现象,只有陈克明“大惊小怪”,他发展得快也就不怪了。

面条波纹上的一番折腾后,生产损耗立刻下降了5%。更让陈克明觉悟到的是:做面的技术似乎很简单,但简单里面含着许多“不简单”。在大家不经意的地方,解决了简单中的“不简单”,才会是赢家。

改进拌料机,使水分快速分散及分布均匀,让面条的口感更好,减少烘干时的坠条现象,突破这一技术,陈克明钻进去一搞就是7个月。试验整整100天,创造二次熟化工艺,直接在运动着的面带进行静止熟化,生产效率提高四倍以上。

成本和工艺方面都有了优势,陈克明的面条逐渐打开了局面。创业中,陈克明仅在面业机械方面,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各种小发明小改进多达20多个。一项项新技术的诞生,使陈克明迈过小作坊的“黑暗空间”。

如今,“克明面业研究所”里,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食品检验所的专家,跟踪着全世界面业的最新发展信息,不断把研究出来的新产品带到企业。目前,企业生产6大系列110个规格品种,畅销全国市场。

在雪域高原西藏,低沸点下,陈克明面条好煮好吃;在东北的高寒环境下,当地百姓形容他的面条就是“好整”。在厦门,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克明面条的销售周期今年没有超过一个星期。

两兄弟的激进与稳健

最初的克明面业,只有陈克明和妻子段菊香在做。1990年的时候,公司慢慢形成了规模,陈克明开始请亲戚朋友来帮忙。

“当时做面条完全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自己就业解决以后就是解决亲戚朋友的就业问题。那时很多亲戚没有事情做,赚不到钱。所以招人都是照顾亲戚朋友做事。”

陈克明家人在克明面业中的地位,在十大股东中一目了然。陈克明及妻子、弟弟占克明面业61.39%的股份,姐妹陈晓珍、陈源芝各占5.42%。

陈克明和弟弟陈克忠是企业的两个核心人物。在弟弟陈克忠进来之前,陈克明一个人负责所有的事项,包括原料、技术、市场。陈克忠进入之后,陈克明将所有的市场业务都交给了他,自己专门负责企业内部事宜。

“其实我和他很互补,我比较激进,他很稳健。”陈克明毫不掩饰与弟弟的感情。

“三十年来,我都没有被骗过,因为我没有贪欲。”

陈克明用了贪欲这个词,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三十年来,他一直只做面条。

“房地产的有很多来找我的,我都没去做。房地产是很挣钱,但是那个钱我挣不着。说实在的,我没那个能力。房地产是个关系网,要把土地拿到手,把房地产做下来,把各部门的关系梳理好,那不是我的强项。要我去给别人送个礼,做个什么事,我做不来。”陈克明笑着说,“也不愿做”。

“我认为只有我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才是自己的,别人赚的钱都不应该是自己得的。”这是陈克明很信奉的一句话。

尽管在外人看来,克明面业作为家族企业,陈克明在企业经营和投资上也已经很保守。但是在弟弟陈克忠看来,哥哥很激进。

“弟弟常常泼我冷水,很多事情都是分析的很透彻了才让我去做。每次他提出一个反对的问题,都对我的反思有很大的促进。我会考虑到防范。”

除了上市这件事,一般情况下,对于陈克明提出的发展规划,陈克忠都会先泼冷水让陈克明冷静一下。

十年100亿规划

2012年,克明面业实现营业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18.95%,利润总额达到1.0073亿,实现挂面销售量21.7万吨,同比增长13.55%。201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5.6亿元,同比增长18.67%。陈克明还有一个更加宏大的规划,10年内,做到100亿销售额。

为了这个目标,陈克明已经开始了布局。

“现在原材料占主要的成本,受国家控制,国家两次价格上涨,我们也只能跟着长,并且还没有周旋的余地。我就想以后要慢慢的做个调节,有个储水箱,做3、5个月的储备。在涨价的时候不涨那么快,国家的粮食涨了不必要明天就涨价了。”

在此之前,克明面业的原材料全都是找上游的提供商购买。因为这个规划,陈克明给董事会成员做工作。

“他们担心做原料有风险,而且利润不高。我说现在利润不多,以后利润会逐步增多。现在的面粉都可以获得10%的回报。现在是在向上游走,面粉做好了对原材料储备有好处。”

陈克明充分肯定建面粉厂将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并说服原本不赞成自建面粉厂的董事。陈克明要做的是整个挂面行业的多元化,业务也进行了精简,将面条调味料业务挂出给合作商。

除了业务的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是陈克明最为关注的问题。“克明面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8%,这是在超市的占有率,但是农贸市场就不一定了,因为克明面业的产品价格相对高一些。”

除了把握原有的销售渠道,下一步克明面业将会运用网络的优势,完善销售网络,加大销售投入,完善重点市场和细分市场划分,形成品牌的辨识力。

中国面条企业有约1000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企业多,龙头少。“国内行业的集中度不高,还需要整合。”陈克明有点感叹。

“这个行业是个发展中的行业,原来都是擀面杖做的,现在都是机械。由于中国的社会还没有标准化,设备都不成形,没有达到要求,还有发展空间。”陈克明还在不断挖掘行业的机会,“还是要不断加强内功,提高技术”。

猜你喜欢

南县挂面面条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晒面条
欢天喜地过大年
南县:“青骄·第二课堂”开课啦
瀑布和面条
挂面怎么煮才好吃
“妈妈牌”挂面
擀面条
有关挂面,你所不知道的
请拿好您的“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