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开创者
2014-10-18靖敏,老兰
施正一(1932-),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民族学家,民族经济学开创者,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专家。施正一先生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栏目编辑/靖敏 老兰
施正一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创见性的学者。他的学术贡献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理论思维的科学方法、民族经济学的创立、广义民族学的提出、西部开发战略的论证。其中,民族经济学的创立和西部开发战略的论证,是他荣膺民族经济学学科创始人称谓的两项标志性成果。
主持多个重要研究项目
“六五”至“九五”期间,施正一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别是“六五”期间主持了包括有32个子项目在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扩大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出版学术论著20余部,其中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及省(市)部委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代表性学术成果:《理论思维与经济科学》、《理论思维与民族科学》、《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1989年荣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西部
民族地区经济开发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民族词典》、《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辞典》、《关于民族科学与民族问题研究》、《广义民族学》(1993年荣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民族经济学导论》、《民族经济学教程》、《施正一文集》等著作。
突出的四项学术贡献
(一 )关于理论思维的科学方法
施正一认为,早期苏联学者如罗森塔尔和卢森贝等传统观点,把马克思《资本论》中应用的理论思维方法仅仅归结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片面和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他明确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中所应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应是“表象-抽象-具体”完整的科学方法,并且论证了这个方法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二 )创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新学科
施正一认为,从现代观点看,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体系的形成(如学术专著与教材建设);二是学科组织的建立(如系、所、学会与学科点的建立);三是人才的培养(如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等)。
他把民族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并倡议创立了“民族经济学”。他认为,民族经济学不同于现在人们所讲的“少数民族经济学”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学”,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人类学”与“发展经济学”,两者不仅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没有什么共同点。1982年撰写的《关于发展中国民族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是一篇标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诞生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施正一对于为什么提出研究民族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学科,特别与政治经济学和民族问题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民族经济学的任务,以及如何开展民族经济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文章理论功底之深厚,学术视野之开阔,观点之独创,论证之稳健、行文之流畅、文辞之精约,立足之高,眼光之远,堪称一代学术大师。
施正一最早界定了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民族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科学。在现阶段它主要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各种现实的经济问题,研究各个民族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史,研究各个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史。民族经济学既要研究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又要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各种实际问题和政策问题,既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纵向研究,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横向研究。”
关于这门新学科的特点,他写到:“民族经济学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一方面是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民族问题,因而它是民族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民族学);另一方面,它又是从民族方面来研究经济问题,因而又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民族经济学)。所以,民族经济学可以称之为是一门‘中介学科’,或者像通常人们所说的,是一门边缘学科。”
(三 )广义民族学的提出
把民族学划分为“狭义民族学”和“广义民族学”,是施正一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所谓狭义民族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的原始民族中的氏族制度或落后氏族中的前资本主义诸种文化形态。所谓广义民族学,则是指中国民族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指导下正在开拓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这种民族学,虽然至今还处于创建过程中,但已经获得了重大进展。例如,经过30多年的探索,人们对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就获得了明显的共识,而这一点正和传统民族学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差别。
为了创建民族学科,施正一于20世纪40年代末就进入云南随军开展民情调查,5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学习和研究民族学方面的知识,其独创性贡献在于提出“发展广义民族学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民族多种学科的发展与建立,就是历史的证明。
(四 )对西部开发战略的科学论证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施正一不仅在一般抽象层次上研究了发展战略问题,而且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创性地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开发的战略方针,对开发战略在理论上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他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概念、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民族状况、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仔细调查和研究,针对经济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较,最明显、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东部地区要落后得多,而且比中部也要落后”这个事实,为此他提出:“需要把‘加快发展’的方针提高到‘加速战略’的高度”。
在1988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战略方针》这篇极端重要论文中,施正一为西部全面开发战略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方针,规划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使得西部大开发战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依稀可辨、轮廓分明。
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步骤统一起来,在全国发展战略时空中谋求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施正一提出并论证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其整体观、历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鲜明体现。
正因为如此,他很早就认识到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首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由于历史基础不同,因而其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地带,也明显低于中部内陆地带。这种现实基础,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步骤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其次,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没有转移到西部地带以前,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的20年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虽然会有明显的发展,但同东、中部地带相比,现实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再次,按照国家总的发展战略规划,2000年建设的重点将转移到西部地带,那时西部民族地区将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的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肯定会大大加快,表现在地区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布局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并逐渐趋于平衡。”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个科学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