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留清名 先守小节
2014-10-17张桂辉
张桂辉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古往今来,不论是官是民,活了一輩子,谁不希望留下点好名声。只是,对为官者来说,要想留下廉名、清名,就要慎终如始、洁身自爱,不因权重而智昏,不因污小而放纵。换言之,只有先从坚守小节做起,才可望留下清名、廉名。遗憾的是,现今某些官员在位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四川省成都市卫生局原局长周光荣,2005年至2008年,在担任该要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收受贿赂。其中,单笔受贿数额最高达300余万元。今年初,周光荣因受贿罪,被成都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零六个月。前不久,身陷囹圄的周光荣在“忏悔书”中写道:收红包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看起来是小节,但小节守不住,就很难守住大节。
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从党到政,对反腐倡廉工作,一刻不曾放松过。然而,一些领域、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腐败现象,非但屡禁不绝,反而出现“前腐后继”的咄咄怪象。其所以然,原因之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心存侥幸,理想信念滑坡,守廉意识淡薄。他们台上倡廉、台下弃廉,人前唱廉、人后败廉。在林林总总的诱惑面前,既不能严格自律,更不能自觉坚守。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只要大错不犯、大钱不收,就平安无事、无伤大节。
以周光荣为例。他的堕落就经历了一个小节不守到大节丧失的渐变过程。2005年前的周光荣,为官尚较清廉。后来他放松了自律,并给自己定了一条“标准”——5000元以上的不收。在他看来,有些红包是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不收下来,面子上抹不开。于是乎,慢慢地越收越多、越收越大起来。据我观察,当今官场存有与周光荣类似心态者不乏其人。
有道是,小偷针,大偷金。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可为什么偏偏有部分领导干部守不住小节,或忽视守小节呢?一个共性原因是,不把“小节”当回事,错误地认为,在公务活动、人际交往中,喝点小酒、收点小礼、受点小钱,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算不了什么,够不上腐败。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危险。道理明摆着,小节不小。小节折射精神,小节彰显德性,小节关乎成败。一个领导干部,小节尚且守不住,何以守得住大节?纵览落马贪官,无不是从赴一场酒宴、进一次舞厅、泡一次桑拿、收一个红包之类小节不守,开始愈演愈烈,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
守廉,从小节做起,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爱。小节守住了、守好了,从大处讲,有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小处论,可保护领导干部履职平安。近年来,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贪腐案例告诫我们,一个党政干部,职务再高、权力再大、贡献再多,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始终做到严以律己、警钟长鸣,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人前人后,都要自觉守住廉洁这条底线,不该拿的钱再少,坚决不拿;不该收的礼再小,坚决不收。否则,迟早会由小到大、胡作非为,因小失大、身败名裂的。到头来,只会留下臭名、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