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文化的源头

2014-10-17倪正茂

民主与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黄帝源头中华文化

倪正茂

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

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何在?这是我们首先要作出回答的。

近代以来,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春秋战国时期热烈争鸣的诸子百家。诚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社会思想相当活跃,儒、墨、道、法、阴阳、名家、兵家等等各各登台表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表了大量观点各异、文采斐然的传世佳作,造就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对后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将中华文化仅仅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少有两个问题:其一,春秋战国时在距今2200至2700年前,那么,中华文化的历史岂非只有2000多年?这与5000年中华文化史不是大相径庭、天差地远么?其二,“百家”观点虽然色彩纷呈,但各执己见、互相攻讦,如何鉴别其良莠优劣、是非短长?

我认为,关注与承认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既是客观的,又是必要的,还是可行的。

谓其客观,是因为黄帝生当距今约4700多年,史书上以及口头传说中有大量关于黄帝的资料,事涉黄帝大败蚩尤从而统一了中国,黄帝及其臣属和能工巧匠“为宫室”、“为衣服”、“造舟车”、“治饮食”,初步解决了中华民族始祖的衣、食、住、行问题,还发明药物、创造文字、制订历法直至设定度量权衡制度,开始了以法为治的治国理政社会管理。谓其客观,还因为史籍的记载与口头的传说都表明,黄帝史迹昭然,无可否认。西汉时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还特地点明,其时曾形成“百家言黄帝”的风气与盛况,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热烈争鸣的“百家”自身,就是以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以黄帝时期产生的文化为自己的学术源头的。我治古史,除见到历朝历代的文人硕学以极其崇敬的语文歌颂黄帝外,否定性的评价一无所见。实际上,不仅如司马迁所云,其时是“百家言黄帝”,而且,几乎是“人人言黄帝”。依司马迁的句式,后来的史实还可谓“百代言黄帝”、“百族言黄帝”、“百国言黄帝”。其中,“百代言黄帝”便是公认的铁的史实。李学勤、张岂之先生主编的《炎黄汇典》,不但汇集了历朝历代文人学士颂扬黄帝的文字,而且还汇集了先秦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史志记载、颂扬黄帝的资料。至于“百族言黄帝”、“百国言黄帝”,现在已经有人在搜检有关资料,想必也会卓有所成的。

谓其必要,是因为一统中华的民族形成与文化发展总应有一个起始阶段。在这个起始阶段中,如今可知的史实与主要人物,一为神农,一为蚩尤,一为炎帝,一为轩辕即黄帝。炎帝与黄帝都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谓: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 振兵,治五气, 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当今中国共有13亿人口,由56个民族组成。这56个民族都是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总称为“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成员。这个大家庭不是2000多年前才形成的,而是近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形成的。黄帝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最早的祖宗。全中国、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共同确认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黄帝之后,历经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如同长江大河,绳绳继继、源源汩汩、汹涌奔腾、一路向前。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汇合交融,形成了伟大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从黄帝时期即已显露端倪、多所发明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因此,中华文化的源头自应上溯至黄帝时期。

中国人民在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之后,业已甩脱“东亚病夫”、“一穷二白”的帽子,不仅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且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以世人惊叹的速度继续发展。完全有理由确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值此高歌猛进之时,认清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大团结;认清黄帝文化即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汲取、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造福,当然是绝对必要的。

谓其可行,理由有三:

其一,对于黄帝之为中华民族的共祖,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头,全世界的炎黄子孙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当今国共两党分别执政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纵有百般歧见、千种异议,对黄帝的认识却大体相同。黄帝陵基金会编的《黄帝文化志》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收集有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自明太祖四年(1371年)至2007年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治政主体、不同政治党派的祭文共约122篇,真可谓煌煌赫赫,蔚为大观。其中,有1937年国民政府的祭文曰:

惟帝制周万物,泽被瀛寰。拯群生于涂炭,固国本于金汤,涿鹿征诸侯之兵,辔野成一统之业。干戈以定祸乱,制作以开太平。盛德鸿规,于今攸赖。今值清明之良辰,援修 祀之旧典。园寝葱郁,如瞻弓剑之威仪;庭燎通明,恍接云门之雅奏。所冀在天灵爽,鉴此精诚;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为祥和,跻一世于仁寿。庶凭鸿贶,以集丕功。备礼洁诚,伏维歆格!

同年又有毛泽东、朱德的祭文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前此及此后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团体,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对黄帝乃中华民族的共祖、为中华文明的源头的共识,是坚如磐石般地牢不可破的。谁对此怀疑,谁否定这一点,势必为全世界炎黄子孙所同愤共弃。因此,捐弃信仰的差别、主义的不同,以黄帝为号召,是万千政治方案之中最为现实的一种。

其二,认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5000年文化的源头,并非子虚乌有的心血来潮或基础不牢的空中楼阁。或许有人認为,黄帝虽为传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其事迹久已湮灭无闻,史料可称极为稀缺,即便认其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又何从领悟其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对有关黄帝的知识太过缺乏造成的。关于黄帝的史料,尤其是与黄帝直接相关的文字资料,当然不可能像当代的伟人、名家那样,有许多材料可资依据。但就黄帝而言,也并非全付厥然。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于1973年在长沙的马王堆3号汉墓里发现了帛书《黄帝四经》,约计1万1千多字。其思想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完全可供作为后人的我们研究、学习。此外,尤其要看到,曾“言黄帝”的“百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黄帝、黄帝文化的信息。现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研究,有关成果已开始陆续向国人公布,为我们认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和中华文化的源头提供方便。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可行性理由为:中共中央、习近平主席之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高度重视,当对推动有关研究、阐释、宣传工作,发挥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开辟最宽广的前进道路。习主席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我们按照习主席的指示,沿着习主席指明的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努力做出贡献,从黄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汲取智慧,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猜你喜欢

黄帝源头中华文化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冠状病毒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不要小看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