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4-10-17曹国华
曹国华
摘 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应用意义,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高校的教育水平,有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素质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随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力求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其达到国际教学水平。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丰富社会的人力资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我国教育中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应用意义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采用能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目标则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其是为了培养出更多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可以在其从事的工作中创造较大的利益,为社会做出极大的贡献,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其心理素质比较强大,喜欢自主探究问题,求知欲望比较高。而且创新型人才的逻辑思维比较强,能够正确的对事物进行判断,十分果断。创新并不仅仅依靠一个人,而是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创新人才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系统化地规划。为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结构,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健全专业教学制度,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在校园里,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基础设施。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优化专业结构,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高校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现阶段教学中的专业结构,以改变管理思路。将各专业间的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发现不同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将其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某省电子科技学院,强调突出电子科技学科的专业性和教学重点,弘扬该专业的优势性,并与其他专业内容相结合,从而促进新兴专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能够重点发展专业学科,充分展现专业学科的优势性。在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只要创新传统专业,发展新兴学科,才能突出学校的办学实力,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合当下发展模式的创新人才。将不同专业的知识相融合,有利于创新教学体系,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例如,在过去只有单纯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而现如今则有二者相结合的信息安全专业,又或是旅游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而现在则设有旅游营销学。这种学科交叉的形式,能够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二)创新学分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高校教学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以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学分制管理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使得学生在选课方面比较自由,对学生的培养较为全面,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具有弹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地调整。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创新人才教学模式中,要将产业、学习和研究三个方面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学校可与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教学中要重视研究的作用,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充分利用案例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研讨课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办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具备科研精神。引入科研计划之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各项创新思维比赛中能有所收获。
结束语: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应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所突破,成绩更上一层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时代特点。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能力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
[2] 何玉华.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9):14-15.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