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2014-10-17吴磊

吉林农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防治方法

摘要: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吉林省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在我省主要为害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文章介绍了该虫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点,同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特点;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72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 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亦称双斑萤叶甲[1]。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寄主广泛,主要为害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大豆、苏子、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茼蒿、胡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同时还取食多作杂草,果树及园林植物[2-4]。近年来,该虫在东北地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在玉米、水稻、大豆等多种作物上为害程度明显上升,为害逐年加重[5-6]。据报道,大发生年份玉米被害株率达50%~80%,平均百株虫量150~200头;水稻百穗虫口可达300~450头;大豆被害株率达100%,百株虫量高达400~1400头,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及授粉灌浆,造成作物减产,大发生时甚至绝收[7-8]。因此笔者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形态特征

1.1成虫

体长3.5~5.0 毫米,宽2.0~2.5毫米,长卵形,稍具光泽。触角11节,黑色,丝状,基部黄褐色。头黄褐色,复眼黑色,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棕黄色,小盾片黑色。鞘翅密布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l近圆形白色淡斑,周缘黑色,白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面观,中后胸为黑色,腹部为黄褐色,雌虫腹末腹板后缘是完整的,而雄虫腹末腹板后缘为3叶式。

1.2卵

椭圆形,长0.6毫米,宽0.4 毫米,初产淡黄色或棕黄色,卵壳表面具近等边的六角形网状纹。

1.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0~11.2毫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骨化颜色较深,腹部末节为黑褐色铲形骨化板。

1.4蛹

体长2.8~3.5 毫米,宽2.0 毫米,黄白色,表面具刚毛。腹面可见头、触角、足、翅及部分腹节。

2为害特点

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高温、干旱型害虫,食性较杂,寄主范围极广,在我省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成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白色透明斑,影响玉米正常生理代谢,导致减产及品质下降,成虫取食玉米花丝时将花丝从包叶处咬断,严重影响玉米授粉,造成缺粒、秃尖,甚至空秆,是其造成玉米主要减产的原因。据调查:成虫不喜取食水稻叶片,主要危害花穗,群集在稻穗上取食稻花,影响其授粉,造成瘪粒、瘪穗。成虫危害大豆取食其叶片,造成不规则孔洞或网状斑,大豆开花后也取食花,从而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

3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我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玉米田、大豆田和周围杂草根系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主要取食玉米、大豆、杂草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幼虫取食量小,一般不对作物造成为害,发育历期约为30~40天;6月下旬幼虫开始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一般7~11 天;7月上旬成虫陆续羽化,8月初~9月上旬为田间发生高峰期,危害也较重,8月中下旬为产量高峰期,成虫较活跃,但飞翔能力不强,一般只能飞2~5 米,假死现象不明显,在田间分布不均匀,田边发生量大于田中间,有趋嫩性和弱趋光性,喜群集为害,早晚和中午躲在植物叶背、根部或花穗中,在傍晚17~19时最为活跃,取食交尾飞翔,成虫寿命较长一般为50~60天。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加强水肥管理,同时清除田埂、沟旁和田间杂草,减少中间寄主,减少越冬虫卵量,减少翌年虫口密度。

4.2物理防治

可在傍晚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最活跃的时候采用网捕法,对点片发生量大的地块进行人工捕杀,可减轻为害。

4.3生物防治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天敌主要寄蝇、胡蜂、小蜂、蜘蛛等,田间操作中应注意保护天敌,提高其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控制作用。

4.4化学防治

成虫发生为害期及时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可选用 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 2000倍液,20%氰戊菊酯EC 1000倍液,48%毒死蜱EC 1 500 倍液,5%氟虫腈SC 2000倍液或25% 噻虫嗪WG 2500~5000倍液喷雾。

参考文献

[1] 李广伟, 陈秀琳, 张建萍, 等.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寿命及繁殖的影响[J]. 昆虫知识, 2010,47(2):322-325.

[2] 杜爱华. 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棚室蔬菜幼苗特点及防治策略[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23(1):35-36.

[3] 陈静, 张建萍, 张建华, 等.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嗜食性[J]. 昆虫知识, 2007,44(3): 357-360.

[4] 张永强, 严俊鑫, 张鑫乾, 等. 双斑长跗萤叶甲对园林植物嗜食性及药剂毒力测定[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 41(5):139-142.

[5] 杨海龙, 薛腾, 李德会, 等. 辽宁玉米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11):96-98.

[6] 赵秀梅, 刘洋, 谭可菲, 等. 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对策[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6):51-52.

[7] 李宗让, 武爱玲, 贾浩. 药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试验初报[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1):46+102.

[8] 杜建军, 云雷. 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J]. 陕西农业科学, 2009,(3):202-203.

作者简介:吴磊,硕士学历,长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玉米栽培技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
浅谈红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关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刍议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方法
绿色农产品露地黄瓜三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