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10-17赵光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集聚产业转移中国

赵光

摘 要 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我国21个两位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点,阐述了制造行业不同产业间的地区因素差异,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移背景下,认为应处理好制造产业的集聚发展,合理分配政府职能,进一步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以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中国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10-0064-05

一、引 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快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具有同质类的企业为了寻求更低的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能力,大量集聚和协作形成集合体,提升了竞争优势,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组织重要的发展形式,如鲁尔工业区、我国的中关村、美国的桂谷等,产业集聚区的不断扩大,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些现象的出现,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如马歇尔、克鲁格曼、波特等,我国学界对此相关研究较晚,分析不够深入,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较深入探究我国制造业的集聚等现象,具有现实意义。

从我国的产业集聚发展看,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背景,一些产业布局违背了规律,缺乏竞争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在对外经济的影响下,产业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出现了一些产业的集聚区,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宁夏的清真产业集聚区等,但整体上产业集聚较弱,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推力。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我国一部分产业开始转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发展。因而,探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和布局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

从国外相关文献来看,有关产业集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如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等。Krugman较早的衡量了美国制造业的集聚度;Ellison和Glaeser首次采用企业层面数据的EG指数进行了相关集聚研究;Maurel和Sedillot(1999)以MS指数考察了1993年法国的制造业分布;Kmgman(1991)以美国106个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基尼系数验证了其集聚度,认为存在集聚态势[1];Amiti(1998)衡量了1968~1995年欧盟的制造业集聚度,认为其专业化程度不断上升[2];Brulhart(2001)认为西欧制造业集聚度不断提高[3];Aisleben等(2006)认为1998年德国制造业行业80%存在集聚;Devereux等(1999)认为英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不高,低技术行业集聚程度高[4]。Maurel等(1999)研究认为具有较强知识溢出效应产业的集聚度较高;Brulhart(2001)认为欧盟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初的集聚度相反,前者集聚度水平低,后者的集聚度水平高。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Hanson (1998)认为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不利于墨西哥中心集聚区发展;Kim(2000)认为美国制造业集聚与企业规模、资源投入、劳动力密集等密切相关[5];Stuart(2001)认为知识溢出、劳动力共享、产品成本等美国制造业集聚的关键性影响因素[6];Rosenthal等(2001)研究认为自然资源、对外开放等对产业集聚具有积极的作用[7];Antje等(2003)以东欧13个制造产业为研究对象,以1993~2000年为时间段,认为技术差异、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政府支出、规模经济等是形成集聚的影响因素[8]。

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第一,产业集聚程度衡量指标,相关产业集聚指标有Hoover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一些学者结合实例进行了研究,罗勇等(2005)等以我国1993~2007年20个制造业为对象,研究了其集聚度,认为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存在集聚程度;路江涌等(2006)以我国1998~2003年制造业为例,利用EG指数进行了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且分布极不平衡[9];王业强等(2006)用空间分散度等多种指标方法衡量了我国产业集聚度,分析了制造业集聚的时空变化[10];吴三忙等(2010)认为我国制造业在1980~2008年间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第二,产业集聚度及变化趋势,范剑勇(2004)认为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态势[11];杨洪焦等(2008)认为我国1988~2005年的18个制造业集聚趋势明显;薄文广(2010)实证认为1993年以来我国资源型制造业集中度最高,呈上升态势;贺灿飞等(2011)认为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度较低[12];但有的学者得出了相反的观点,如孙久文等(2011)认为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2005年后出现分散趋势。第三,产业集聚影晌因素,梁琦(2004)认为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运输成本、知识溢出、市场关联等[13];金煜等(2006)认为经济开放、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影响了工业集聚[14];张同升等(2005)以1980~2000年为时间段,研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区域集中有密切关系;贺灿飞(2006)认为比较优势促进了我国产业的空间集中;白重恩等(2004)以1985~1997年我国29个省32个行业为研究对象,规模经济、保护主义等是产业集中度的主要影响因素[15];路江涌等认为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产业的集聚;赵伟等(2007)认为对外开放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吴艳红等(2011)以1999~2008年数据,验证认为对外开放会促进产业集中;王业强等(2007)以1995~2003年为时间段,认为规模经济阻碍了产业集聚,限制了产业扩散;吴安波等(2012)认为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内部规模经效应不显著;吴建峰等(2012)验证了外部性是影响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因素。endprint

综之,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开展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国内来看,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制度等差异,不能一味借鉴国外经验,同时,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的某些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某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结合相关实例进行探讨。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在上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袁园(2013)[16]等相关文献,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构建相关计量模型,以2004~2013年为时间段,为了便于研究,将21个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分别按区域集聚度与要素密集程度进行分类。

从理论方面,我们假说:如劳动力密集性的行业(LAB)、规模经济越明显的行业(SCALE)、中间投入品较多的行业(INTER)、技术投入强度高的行业(TECH)、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NONSOE)、出口程度高的行业(EXPO)、外资利用程度较高的行业(FDI),那么其产业集聚水平越高。

如表1,各变量观测值较为完整,从标准差和均值分析,劳动密集度和规模经济标准差大于均值,说明各产业的劳动密集度和规模经济效应有较大的差异性,空间基尼系数差异性最小。根据变量设定,构建计量模型为:

Gkt=β1LABkt+β2TECHkt+β3INTERkt+β4NONSOEkt+β5SCALEkt+β6EXPOkt+β7FDIkt+?姿k+?灼t+?着kt

模型中,t为年份,k为产业,G为空间基尼系数,λ为时间不变的产业效应,ζ为产业不变的时间效应;εkt表示为其他可能具有作用但没有被选取的因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回归估计,经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验证结果如表2;以高集聚行业和低集聚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如表3;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如表4。最后,对各类型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如表5。

如表2,对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来看,产业劳动力密集度在5%的水平下显著,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表明产业劳动力密集度每增加1%,制造业区域集聚度增加约0.45%;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强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具有负向作用;产业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不符;产业市场化程度在5%的水平下显著,是正向作用;FDI在5%的水平下显著,具有正向作用;产业技术投入强度、产业规模经济、产业出口程度不显著。

如表3,对比表2,高集聚行业分析结果与变量的系数存在一定差异,低集聚行业结果与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产业劳动力密集度与FDI渗透率不显著,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强度和产业市场化程度对产业区域集聚的具有明显作用,低集聚行业集聚程度较低可能对外界环境变化不够敏感。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对低集聚行业的集聚度的发展和形成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产业市场化程度对低集聚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的正向影响增大。

如表4,资源密集型行业中的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对区域产业集聚具有正向作用,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在10%的水平下显著,但具有负向作用,表明产业技术投入度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反而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度受SCALE和FDI影响,其余变量均不显著,表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规模经济越不明显的地区吸引力大;FDI渗透率每增加1%,制造业集聚度增加约0.39%。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较多,如LAB、NONSOE和FDI渗透率,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积极作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不存在共同的区域集聚影响因素,显著变量最多是资本密集型,最少是资源密集型行业。

如表5,不同类型制造业影响产业区域集聚的因素有较大差异,进一步表明整体回归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制造业整体与高集聚行业的影响因素最多,如产业劳动力密集度、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强度等;二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因素个数次之,如产业劳动力密集度产业市场化程度等;三是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显著影响因素最少,差异说明各类型产业特征和性质不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从解释变量看,FDI、NONSOE的影响范围最大,对制造业的四个类型行业区域集聚都有明显影响,EXPO对任何类型行业的集聚未产生明显的作用。LAB、NONSOE、FDI系数为正,表明发挥了产业区域集聚“向心力”的作用,TECH、INTER、SCALE系数为负,表明发挥了产业集聚“离心力”的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知,产业劳动力密集度、产业市场化度、外资利用程度具有正向影响,产业技术投入强度、产业中间产品投入强度、产业规模经济具有负向影响和作用。就劳动力方面来看,在早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发挥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工厂基地,但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低端素质的劳动力优势不断下降,制造业发展面临挑战,需要转型升级;对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增大产业技术强度会给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吸引并利用外资高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当然,制造行业基于不同产业等会受到受不同因素影响,优化配置制造产业,对提高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产生集聚,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味的过度集聚会产生拥挤成本,扩大了地区间或行业间的发展差距,不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17]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合理应对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大趋势,认清楚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为政府就制造业及其集聚制定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第一,政府应进一步转变发展职能,正确看待产业集聚的现象,不能让产业集聚成为发展和政绩的指标,一是积极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规划,在产业集聚和形成前,政府应积极的介入并进行引导和鼓励,进一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开发能力需要,科学制定我国各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围绕主要产业,通过在环境改善、资金扶持、吸引外资等方面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合理配套上下游产业,结合现代服务业,促进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链条的形成。[18]二是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全面优化发展的环境,建立服务型政府,搭建好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促使企业在生产、研发、市场等方面提供良性循环的运行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三是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的相关职能,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扮演好监督和引导的角色。endprint

第二,我国应积极搭建好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制造产业在国内外同类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使相关产业融入到全球的网络发展中去。加强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国际化的要求,为企业配套一流的服务设施和相关配送体系,使我国的制造产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19]对现有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区,要积极进行扶持,更好的提供融资、人才等政策,促进产业集聚更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处理好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系,完善配套区域之间的相关设施,寻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之间的合作,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经济的发展和形成,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应积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关制造产业,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中央的财政支持,在中西部地区合理规划、调整和布局制造产业;在制造产业的跨区域转移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通过政策和资金等合理引导,在东、中、西部地区创造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同时促进区域和省际间的良性循环竞争。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依靠本地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完善产业链,配套好相关设施,提供好政策环境。

第四,在制造业转移发展中,我国应注重技术的进步与提升,坚持集约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区域全球化背景下,重点向产业链高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靠拢,坚持工业企业的集约式发展,围绕龙头产业,逐渐培育形成具有配套能力的产业集群。[20]积极探究产业集聚机制,利用产业集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采取多渠道、多方式,政府应积极鼓励产业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精尖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注重知识溢出效应。此外,在制造业的转移发展过程中,注重以产业市场化,形成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关联的效应,积极协调依赖中间产品的商品贸易,以物流业、金融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为辅助行业,合理协调和配套上游、中下游企业,把握威力哎制造产业的作用力度和方向,合理加强各产业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积极探究区域制造业集聚机制,促进制造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注重运输成本的作用。成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成为形成集聚的重要因素,而制造产业集聚形成后可进一步减少成本,打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过程中,注重运输中的交通运输成本、行政区划成本、流传不畅成本等交易成本,为制造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供良好的优势,因此,在东、中、西部,应注重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降低区域、省际别之间的运输成本、加强协作,破除货物周转的不利因素,将中西部等省市纳入全国的市场中,建立统一框架下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K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2] Amiti,M.,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EU: A Survey of Evidence[J].Oxford Reviews of Economics Policy,1998(14):44-53.

[3] Brulhart,M,Evolv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HWWA Discussion Paper 226,2001, Hamburg.

[4] Devereux M. P.,Griffith R. and Simpson H.,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y in the UK.[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30(34):533-564.

[5] Hanson,G H Regional Adjustment to Trade Liber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8,28(4): 419-444.

[6] Stuart S. Rosenthal.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Urban52001,50(2).

[7] Rosenthal,S,S. and Strange W. C.,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50(2):191-229.

[8] Antje et al. Determinations of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Pattern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2003. http ://www. at/pdf sie_ hildebrandt_ wo-erz_ paper. Pdf.

[9]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114.

[10]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6(6):28-33.

[11]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

[12] 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J].南方经济,2011(6):38-52.endprint

[13]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 金煌,陈钊,陆銘.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

[15]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2940.

[16] 袁园.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7] 赵儒煜,石美生.我国制造业集聚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3,27(12):73-76.

[18] 蒋兰陵.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12(3):60-66.

[19] 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3):55-63.

[20]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4-72.

The Space and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Zhao Guang

(Northeast of Asian Studies Academy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s: This article took 2004-2013 as its period of research, targeting on 21 tw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viewed relate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 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me and space. Combin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industries. We argue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well handled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should also be rationally allocated, thus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uld be provided and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could be achieved.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factors affecting; China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13]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 金煌,陈钊,陆銘.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

[15]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2940.

[16] 袁园.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7] 赵儒煜,石美生.我国制造业集聚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3,27(12):73-76.

[18] 蒋兰陵.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12(3):60-66.

[19] 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3):55-63.

[20]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4-72.

The Space and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Zhao Guang

(Northeast of Asian Studies Academy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s: This article took 2004-2013 as its period of research, targeting on 21 tw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viewed relate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 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me and space. Combin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industries. We argue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well handled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should also be rationally allocated, thus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uld be provided and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could be achieved.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factors affecting; China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13]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 金煌,陈钊,陆銘.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

[15]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2940.

[16] 袁园.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7] 赵儒煜,石美生.我国制造业集聚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3,27(12):73-76.

[18] 蒋兰陵.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12(3):60-66.

[19] 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3):55-63.

[20]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4-72.

The Space and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Zhao Guang

(Northeast of Asian Studies Academy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s: This article took 2004-2013 as its period of research, targeting on 21 tw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viewed relate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 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me and space. Combin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industries. We argue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well handled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should also be rationally allocated, thus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uld be provided and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could be achieved.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factors affecting; China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聚产业转移中国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