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自己的校友基金会

2014-10-17李超

大学生 2014年20期
关键词:信息科学校友奖学金

李超

在大家的脑海中,“基金会”一般跟“成功人士”、“富豪”、“慈善家”连在一起。

但在我们学校,“基金会”却属于我们大学生和校友自己。

这就是刚刚在2014年7月成立的“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校友基金会”。

它完全由校友发起,采用众筹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制定规则、自己管理、维护,最终受益者也是学生。

我是北京语言大学2000年信息科学学院成立后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北语信息科学学院校友基金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听完我们的故事,你就会发现,“基金会”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今年10月底,我们将选出第一批四位信息科学学院大一的同学,接受校友基金会的资助。

可能每人1000元的奖学金并不能帮助他们彻底改变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们能从师兄师姐们捐赠的钱中,感受到暖暖的爱,感受到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信科合伙人

北语信科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贫困生比例高。我不止一次在食堂看到一些同学,一顿只吃一个馒头一个素菜,有的甚至只吃馒头就白开水。从我在北语念书起,就不止一次地自己掏腰包,“借”(没打算让他们还)给这些特困的同学一些钱。但每次我总会想:凭一己之力,是很难长久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而且能帮的人数也非常有限。从那时起到毕业后留在院里工作,我一直有个梦想:成立一个基金会,帮助更多的贫困同学!

2007年,一个来自山城重庆的耿直小伙儿李伟来到了北语。他不仅对语音信息处理有着疯狂的热爱,而且和我一样关心学院的贫困生问题。2014年上半年,李伟正在申请佐治亚理工大学的PhD。一次我俩在食堂偶遇,在聊申请过程时他谈起一个给予他很大帮助的师兄。这位师兄虽然已从佐治亚理工毕业,但每个月都能收到学校基金会发来的Email,介绍学校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学校取得了哪些新成绩等等,而且因为与学校联络的通畅,校友们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给母校捐过款,表达自己的感恩和回馈。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几乎同时眼睛放光。我们和国外大学在拥有很多校友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何不好好利用一下这个资源,号召校友们为贫困同学捐款呢!而要科学合法地把这些钱用到实处,就得建立一个基金会。不过刚开始,我们俩对这个“宏图大业”并没有多少信心,意外的是,李伟在跟他几位2011届好哥们儿聊了这个想法之后,居然有不少人表示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并且会大力支持我们。

说干就干!我和李伟先分别捐了2000元人民币和500欧元。紧接着,在美国亚马逊工作的赵一龙捐了1000美元;在荷兰工作的王颐捐了500欧元;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的王昊捐了500欧元。就这样,包括我在内的五个校友,很快凑出了一个启动资金(约20000多人民币),成了“北语信科校友基金会”的合伙人!

当然,基金会不是有了钱就行,还得办理各种申请备案手续。在北语校友会和校友基金会的大力帮助下,我们成为北语校友基金会下属一个由学生发起的基金会,并且有了专用的公共捐款账号,后来还申请到了海外捐款的账户。

捐多少钱我都放心

基金会成立后,如何进行科学合理地运作就成了下一步的关键。当我们几个合伙人热火朝天地讨论基金会的架构、功能和未来发展的时候,一件小事却点醒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关注到最基本的信任与服务上去。

一天,我向某位校友发送基金会募捐函后,他很快用手机短信回复了我的邮件。我打开一看,他说的居然是:“师兄,这封邮件是你本人发送的吗?”(募捐函是我用个人邮箱给每个校友逐个发送的)我给他确定的回复之后,他又问:“师兄你确定是你本人发送的?不是中毒、盗号什么的吗?”我简直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一一对他的疑问进行了解释。几分钟过后,他回复我:“师兄,我刚才是在提款机前,跟您反复进行确认后才敢转的账,先转1000元以表心意。现在骗子多、基金会好多都不靠谱,我怕上当,所以见谅啦!” 这件小事,让我们决心要做一个放心、透明的基金会。

要想得到更多校友们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公开和公平。所以,我们几个发起人一致决定:基金会的每一笔捐款、每一笔支出、奖学金评选的规则、过程、结果都要公示;基金会完全由校友管理,学校、学院只负责帮助校友基金会提供信息、组织评选,不参与决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不想把宝贵的校友资源仅仅当作“摇钱树”,只有让校友全程参与到基金会每一天的管理中来,才能真正做一个“我们自己”的基金会。

在制定基金会各项章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校友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有些人希望“专款专用”:指定某个或某几个同学定向资助。于是章程中规定:捐款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理事会监督下支配自己所捐的款项。另外,每个人都可以对基金会运行的规则、评选的办法等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一定数额的捐款成为理事后,还可以参与制定基金会的评选规则等事宜。这样,就基本打消了校友对捐款的各种顾虑。

接着,我们还对基金会奖学金发放的标准进行了讨论,没想到在这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风波。比如在讨论“基金会奖学金和现有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综合奖学金等是否存在冲突,如何区别定位”时,有人认为学生可以重复申请,重复获奖励,有人却认为不行,我们的基金会一定要排他。最终,我们以3:2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决定:不能重复申请。这也正好跟我们创立基金会的根本宗旨相符: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同学受益。

在获奖平均分数阈值上,我们几个又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设置得高一些,最低分要90分,有些说最低85,有些则认为能达到80分就很不容易了。在这件事上,我们这帮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人没有举手表决,而是让数据说话:大家找来了前三届学生成绩的历史数据,反向地进行了测算,最终测算出85分是一个能显示明显差异的阈值,分歧得以顺利解决!

大家最快达成共识的一条是评选对象。作为过来人,我们将大一学生作为奖学金发放人群,是明白大一新生的专业归属感、专业认同度都比较弱,希望他们在大一期间先打好专业基础;而且大一同学的综合能力还较弱,不能完全以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费用问题。评选时间则是在大二开学,根据大一所学的程序设计基础、高数、线性代数等几门经典专业基础课的加权平均分,对前四名发放每人1000元的奖学金。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基金会,“众筹”的基金会!所有评选规则和规则产生的过程,我们都公示到了基金会网站上,这也在后来向校友筹款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校友捐完款都说:知道了基金会怎么做,捐多少钱我都放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筹建基金会的过程中,我们还一直担心着一件事,那就是学校和学院的态度。因为涉及到钱的问题,他们肯定会非常谨慎,如果得不到同意,基金会就不能在学院运行。没想到,学校领导,院长、书记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学校副书记王鲁新还带头捐了1000元表示对我们基金会的鼓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家的动力更足了。

要做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基金会,初期的启动资金和零散的校友捐款显然还不够。很快,我们向2000年第一届到2014年应届的1300多个校友一封一封发送了邮件。既作为与校友日常的联络,与校友分享学院最近取得的成绩,也没忘向每位校友倡议:参与到信科校友基金会——我们自己的基金会中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献上自己的一份责任。

信科院育人的第一理念就是“立德守信”,所以我们的校友,无论是接受过资助的贫困生,还是普通学生,都有着一颗充满责任感的、感恩的心。第一天发送出的几百封邮件,当天就得到了近一半的回复,这个过程令我们无比感动。其中有毕业十年的老校友,也有刚刚毕业,还没挣多少钱的新校友;有在校期间默默无闻、收到邮件后只回复了一句话的校友,也有回复一大篇邮件,曾经众人皆知的风云人物。“基金会很好,感谢你们的无私付出,也感谢我在校期间学院给我的帮助,这次先捐1000元。能尽微薄之力,深感荣幸!” “不忘初心、不忘信科。等我半月,发了工资我也捐!”截至目前,我们一共筹得40000余元的捐款。虽然这个数目并不大,但在评选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目前每年4人,每人1000元奖学金来推算),已足可以使用10年。它背后承载的爱,承载的感恩和责任,已重如山!

当然,一次捐款不能解决以后所有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上行下效的力量,不管是受到资助的同学,还是普通同学,总会有一天都成为校友,那时候的他们一定会回馈学院。这个结论是我在知道了以下情况后得出的:虽然我们不鼓励在校学生捐款(因为他们还没有经济来源),但是一些在校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已经用实习挣来的工资,捐献了几百元;还有一位大四和一位大三的同学,几天内就将信科校友基金会的主页门户搭建完成,没有要求一分钱的酬金。所以,我相信只要信息科学学院存在,这种爱的传递就不会断。这也是我们的基金会成立的初衷,请大家一起期待小基金的巨大力量吧!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信息科学校友奖学金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简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三元重要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校友风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探究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