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与IMS
2014-10-17王清春
王清春 孙 宇
(中国联通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 天津 30005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信息化,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已经迅速超越传统语音业务,成为巨大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应运而生,且逐步发展壮大起来。NGN是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提供语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近年来的大规模商用结果证明,软交换体系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同样 IMS 主要基于 SIP和Diameter等协议,是融合固定网、移动网和企业网的基础,是广泛认可的全业务统一核心网架构,是NGN的核心技术。
1 软交换
1.1 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
1.2 软交换体系结构
图1 软交换体系结构
接入层的功能是将各种用户终端和外部网络连接至核心网络,由核心网络集中用户业务并将它们传送到目的地。主要包括信令网关、媒体网关、接入网关等多种接入设备。
传输层可称为媒体传输平面或承载连接平面,负责提供各种信令和媒体流传输的通道,并将信息选录至目的地。采用分组技术,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提供 QoS 保证和大容量的统一的综合传送平台。传输层的主要网络部件为标准的IP 路由器,基于分组网络的软交换系统用网络本身作为交换部件。
控制层的主要网络部件为软交换设备。负责呼叫逻辑,处理呼叫请求,并指示传输层建立合适的承载连接,控制层的核心设备是软交换,软交换需要支持众多的协议接口,以实现与不同类型网络的互通。
应用层决定提供和生成哪些业务,并通知控制层做出相应的处理。在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附加服务,承担业务提供、业务生成和维护、管理、鉴权、计费功能,利用底层的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服务。
2 IMS
2.1 IMS技术概念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 多媒体子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架构,利用各种无线和有限的接入技术,提供最为广泛的基于IP的语音、多媒体服务以及融合业务。IMS的主要特点有两点:一.SIP协议作为核心控制协议;顺应网络IP化的趋势,IMS系统SIP协议进行端到端的呼叫控制,使其可以提供的业务类型更加丰富。二.接入的无关性。IMS的接入无关性是指其终端既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是固定终端、多媒体终端等,接入方式既可以是无线的WLAN,也可以是有线的LAN、DSL等技术。从理论上可以实现用户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设备,何时何地接入网络,都可以使用其归属地的业务;控制层和业务层之间的开放接口,使来自不同的接入网络呼叫/会话可以进行统一的处理。
2.2 IMS 的网络架构
IMS全业务网络分成了三个部分:业务/应用层、会话和呼叫控制层、传输和接入层。
图2 IMS网络结构
业务/应用层面:该层面独立于网络的控制层存在,保证业务开发和提供的独立性,主要实现传统的电话业务、智能网的接入以及提供基于SIP的非传统电信业务等。
会话和呼叫控制层:它的功能为建立、维持、终止应用层的端到端的会话。此外还包括注册用户位置和与用户有关的用户业务档次信息;反馈用户终端的特征信息;与会话对方协商会话类型和需求;修改已有会话的媒体资源(如信道带宽)以及终止现有会话等。该层核心功能实体为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
传送和接入层面:用户可以通过 GPRS、UMTS、WMN/WLAN和 CDMA、DSL、接入业务网,这些网络统称为IP-CAN。无论何种终端、何种接入方式都可以共享同一承载网络,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屏蔽网络的复杂性。
3 软交换与IMS 的分析比较
软交换和IMS 是固网向NGN 演进的不同阶段,但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层次分明、控制与承载分离、开放的下一代交换网络。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在核心控制层面引入了HSS(归属用户服务器)。IMS在继承了软交换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如体系架构的开放性、端到端的全 IP架构、完全基于会话启动协议(SIP)的呼叫控制、用户数据的集中管理、对智能终端完善的控制机制、强大的多媒体业务提供能力等。此外,IMS在标准化程度、移动性支持、接入无关性、QoS 等方面都比软交换有了很大提高。IMS 重点考虑的是IP 多媒体业务,包括文本、消息、视频、网络等综合业务。
IMS 和软交换的主要区别是在网络构架上。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 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 承载的SIP 协议,IP 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 IMS 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 IMS 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由于 IMS 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 IMS 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 保障方面。
4 基于IMS实现网络融合
IMS由通信界提出,其直接目标是支持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长远目标是支持范围更广的消息通信网络融合。IMS是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 IP多媒体业务的通用体系结构,是实现电信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核心技术。用户的业务需求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基本驱动力。不管是固定接入还是移动接入都是NGN目标网多种接入方式的一个子集。
4.1 承载层的融合
固定NGN和移动NGN(3G或B3G)对承载层的需求完全一致,都采用IP/ATM骨干网络,所以两者可以共享一个分组承载网。
4.2 控制层的融合
NGN实现了控制和承载的分离,控制层由统一的设备实现对语音和多媒体呼叫的控制。控制层面的融合是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NGN融合的核心内容,只有实现了控制层的融合,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才称得上真正的融合。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将共用NGN核心网,统一的控制层设备能够同时控制移动和固定用户的各种业务,并且利用同一媒体网关(MG)提供各种接口,同时支持移动、固定用户的接入。在控制层实现融合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理想境界,还有赖于IMS的发展和成熟。
4.3 业务层的融合
实现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的融合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最终目的,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的融合也是未来通信业务的亮点,是全业务运营商实施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业务层融合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重点,而且业务层的融合可以先于核心网络的融合。使 IMS在未来融合的信息通信网络中继续保持其重要的地位,在积极研究扩大 IMS业务能力的同时,必须研究新的体系结构既能够包容IMS型业务,也能够包容非IMS型业务,由此形成融合的开放式的业务平面。这就是热点研究之中的业务代理技术,实际上就是架构在 IMS之上的综合业务平台,它至少能够提供 4大类业务:IMS类业务、消息类业务、流媒体业务、Web业务以及它们的组合,也就是说,除了IMS系统的SIP协议和API以外,业务平台还应能支持其他众多的非IMS系统协议和接口,由此构成融合的业务层。
5 结束语
网络融合是建立在网络可分离的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开放地提供各种各样的业务。网络融合是一个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对现有网络的合一,而是在网络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1]杨放春,孙其博.软交换与IMS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智江等.基于IMS融合、开放的下一代网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