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AGD开发中低物性段改造措施研究

2014-10-17王国栋

特种油气藏 2014年3期
关键词:馆陶射孔物性

王 猛,王国栋

(1.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2.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1 油藏概况

1.1 地质概况

曙一区杜84块馆陶组油层为巨厚块状边、顶、底水的超稠油油藏[1-2],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南东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3],地层倾角为2~3°,构造单一,区内无断层发育,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油藏埋深530~640 m,平均油层厚度为106 m,平均孔隙度为36.3%,渗透率为5.54 μm2,粒度中值为0.44 cm,属高孔、高渗、中—强非均质性储层。20℃脱气原油密度为1.007 g/cm3,50℃地面原油黏度为23.19×104mPa·s,胶质沥青质含量为52.9%。探明含油面积为1.92 km2,石油地质储量为2626×104t。研究区域含油面积为0.55 km2,石油地质储量为791×104t。

1.2 开发历程

馆陶油藏自2000年开始部署70 m井距正方形直井井网进行开发,依靠产能建设实现区块的上产,2003年产量达到高峰,高峰产量达到20×104t,随后产能建设完成,区块产量进入快速递减阶段,2005年为弥补产量递减,在馆陶油藏开展SAGD先导实验,2009年区块全部转入SAGD开发,共有8个SAGD井组,形成了18×104t的生产规模,采油速度为2.0% ~2.5%,通过开发方式转换扭转了产油量区块递减趋势,实现了重新上产、稳产。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存在问题

杜84块馆陶油藏经过多年SAGD开发,井组生产效果逐渐变差。先导试验区4个SAGD井组实施SAGD后单井产量逐渐上升,至2008年单井产量达到高峰,日产油达到120 t/d,但随开发深入,井组产量逐渐递减,至目前单井日产油仅为55 t/d,生产效果逐渐变差。

与之对应的是馆陶油藏蒸汽腔2008年高度达到40 m,随后上升停止,SAGD开发进入蒸汽腔横向扩展阶段,该阶段SAGD蒸汽热效率下降,产量也进入下降阶段[2]。

2.2 原因分析

针对蒸汽腔不上升的问题,结合测井及岩心资料对油藏地质体进行了重新评价,发现在油藏内存在多个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的低物性段。低物性岩层沉积厚度为0.2~2.0 m,粒度中值为0.12 mm,沉积粒度较细,孔隙度为15% ~25%,平均渗透率为200×10-3~400 ×10-3μm2之间,含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电测解释上表现为低微电极幅度差、中—高声波时差、高感应值和低中子伽马的测井响应特征[4]。

馆陶油藏属陆相湿型冲积扇扇中亚相沉积,受古地形、水体能量变化等沉积环境的控制,在垂向上呈多旋回叠置发育特征[5]。从岩心及测井曲线上可以看出,油藏内由于周期性水流能量的强弱变化及平面上沉积差异性,发育多套低物性岩层,其中以640、600、565 m三套低物性岩层发育最为明显,对SAGD开发的影响最大。综合各种资料定性描述了油藏低物性岩层平面及空间分布情况[6]:在垂向上发育了多套低物性岩层,平面上连续性较好,横向展布距离大,局部存在天窗。低物性段的发育,是导致馆陶SAGD蒸汽腔上覆受阻、生产效果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

3 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3.1 低物性段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馆陶油藏内部发育的低物性夹层为泥质粉砂岩沉积,渗透率在200×10-3~400×10-3μm2之间,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表1)。超稠油对于温度的敏感性极高,随着温度的降低,黏度快速降低,温度升高到240℃时,原油黏度降至12 mPa·s,流动摩擦阻力较小,但由于低物性段储层粒度中值小、渗透率低,虽然原油已被加热至可流动温度,但重力仍小于表面张力、黏滞力及原油流动后的负压效应之和,导致原油仍无法泄入下部蒸汽腔中[7]。

表1 杜84块馆陶油层低物性段物性统计

3.2 技术对策研究

分析认为,几年来低物性段上方原油经蒸汽腔持续烘烤已达到较高温度,具备一定的流动能力,但原油的重力仍不足以克服流动阻力,因此决定借鉴蒸汽驱的开发理念,在低物性段上方射孔、注汽,提高低物性段上方与蒸汽腔的压差,将原油驱替至下部的蒸汽腔中。

同时对SAGD井组的开发历程进行研究及评价,生产历史也证实了通过射孔可有效动用低物性段上方原油。先导试验区馆平10~13井组注汽直井采用的是低物性段上下同时射孔的方式,转驱后蒸汽腔快速突破640 m深度的低物性段,在上部形成蒸汽腔,而馆平14~17井组采用仅在低物性段下部射孔的方式,蒸汽腔上升受阻。

通过机理的研究及对已有井组开发历程的评价,最终决定进行注汽井射孔井段调整,对低物性段上方补孔10~15 m,连续注入蒸汽,直接加热上部油层,改善泄油能力[8],建立上下蒸汽腔同步泄油模式,改善井组生产效果(图1)。

图1 低物性段上部射孔蒸汽腔上升模式

4 措施实施及效果评价

2012年开始在馆陶井区实施低物性段改造试验,先后对15口注汽直井实施低物性段上部补孔,射孔厚度在10~15 m,射孔后注汽井开始注汽。低物性段上部补孔层段吸汽状况良好,吸汽比例达到60%左右,表明上部油层得到动用。井区内观察井监测资料反映,低物性段上方温度上升,温度曲线由“指型”变成“箱型”,蒸汽腔高度由改造前的20 m上升至40 m,证实了上部蒸汽腔得到动用(图2)。

图2 低物性段改造实测后井温监测曲线

低物性段改造措施实施后,8口水平生产井泄油能力明显增强,产液量上升,产油量增加,含水率下降,分析认为低物性段上部未动用的高含油饱和度区域受到蒸汽波及,加热流体突破低物性段泄到下部蒸汽腔中被采出。

实施低物性段改造前,井组日产油量仅为500 t/d,且出现产量下降的趋势。实施低物性段改造后,井组日产油量逐渐上升,目前日产油量达到700 t/d,含水下降3%,取得显著的生产效果(图3),扭转了改造前因蒸汽腔上升受阻导致的产量下降趋势,实现了井组的重新上产。

图3 馆陶井组SAGD阶段生产曲线

5 结论

(1)在SAGD开发中,油藏内发育的低物性段可抑制蒸汽腔上升,造成井组提前进入蒸汽腔横向扩展阶段,使热能消耗大,产量、油汽比下降。

(2)注汽井实施低物性段射孔改造措施,突破了“渗流屏障”,强制动用低物性段上方油层,加快蒸汽腔上升速度,提高热利用率,生产效果提高。

(3)该技术的成功实施,证实了在SAGD开发中突破低物性段的可行性,对其他SAGD开发区域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任芳祥.辽河油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07,14(6):6 -10.

[2]吴霞.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07,14(1):7 -10.

[3]史建南,邹华耀,等.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低熟油成藏机理研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1):36-39.

[4]张忠义.杜84块馆陶组油层砾岩层识别与分布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12(2):22-24.

[5]钟淑敏,刘传平,等.低孔低渗砂泥岩储层分类评价方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5):167-170.

[6]董平川,吴则鑫.储层属性模型建立方法对比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5):56 -59.

[7]李雅芹.中深层超稠油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8,15(S1):156 -158.

[8]刘志波,程林松,纪佑军,等.蒸汽与天然气驱(SAGP)开采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1):79-83.

猜你喜欢

馆陶射孔物性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PFC和2315XA进行电缆射孔下桥塞
射孔参数对热采井套管抗热应力能力影响分析
电缆输送射孔的优缺点分析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馆陶四月
馆陶到底有多馆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