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
2014-10-17
从前,有一个住在大山里的男孩,有一天,他在郁愤之中,对着眼前的千山万壑大声咆哮:“我恨你!”
——瞬间之后,他听到大山的回答:“我恨你!”……
——楔子
我·该不该打招呼
在生活中我常碰到这样的困惑:独自去参加一个活动,有很多人,在灯光下首先会考虑的却是该不该与别人打招呼。该?可是在现场我并不认识任何人,贸然与陌生人打招呼,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会用冷漠的眼神拒绝我吗?以前这样的事儿,可不少见。不该?可是不打招呼,仿佛不太礼貌,况且一句话也不说,难免让人觉得冷漠不合群,连自己也觉得尴尬,到时又会怎样?唉,这么纠结,可怎么办?
后来,在一次“老师寄语”中,我偶然看到了这样的语句:“你打招呼的时候,礼貌的样子很美,为什么不多打打招呼呢?”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为这样的尴尬都是别人的冷漠才导致的,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原来我以为只有别人把我冷冷拒绝,却从没想过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拒绝别人甚至把别人拒绝得更多!
或许,老师说得对,生活中有很多“声波反射”现象:你对他人什么态度,他人就会给你怎样的回音。
苏轼·粪土与如来
释家曾有这样一个典故。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却又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粪土一堆。”佛印却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粪土,所见皆化为粪土。”
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无论是仰观宇宙之大,还是俯察品类之盛,无论是看朝菌夏虫,还是看大自然风霜雨露,所能关注到的美景,其实都本非美景本身,你接受到的,都不过是心对于所见万物的感悟。是耶非耶,都是心与世界的交流,都是本心对本心的回音。所以,既是回音,既是本心对本心,我们又何必如苏轼那般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压低别人对自己心灵的认识,而让自己无意中沦为平庸呢?
或许,用心悦纳万物,心才会被万物悦纳,才会收到最美的回音吧。
……后来,那个男孩的父亲把男孩带到悬崖边,让他对千山万壑再喊一句:“我爱你!”
——男孩又听到大山的回音:“我爱你!”……
——尾声
这篇文章用常见的故事开头,开头第一段用楔子插入一段回音的主题,结尾又扣题,好在首尾呼应。我们能感受到回音就是双方的心灵互助。苏东坡与佛印关于万物由心生的例子,着重阐述心纳万物的好处。可见作者对构思还是下过功夫的。但是不难发现,“回音”一说难免浅薄。两个材料一个在讲要主动待人,一个在讲用心悦纳万物。如果再增加一些材料用于讲“个人”与“他人”关系、如何顺应世界等,在立意深度上就有可挖之处了。总的来说,文章材料不够丰厚,主题有点普通,结构不够严谨,得分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