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探H2O2能否氧化单质铜

2014-10-17陆燕海姚红英

化学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探究

陆燕海+姚红英

摘要:针对同行撰文中“单质铜不能被H2O2直接氧化但在加热时可促其分解”的观点,设计实验探究了该反应,并得出了新认识,即单质铜在未酸化的H2O2溶液中能被氧化成Cu2O,而Cu2O会进一步催化分解H2O2。

关键词:过氧化氢氧化单质铜;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2013年7期第48页,有同行以“H2O2能氧化铜吗”为题对不同条件下单质铜与双氧水的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下简称原文[1])。我们循原文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现把认为是有益的一些收获付诸文字,以期与大家作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1 原文观点及证据

1.1 原文主要观点

铜在酸性条件下可被H2O2氧化,但H2O2不能将单质铜直接氧化。铜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加快H2O2分解,但在加热的情况下可加快其分解,且分解速率与溶液温度成正比。

1.2 部分实验证据

1.2.1 将铜丝置于H2O2溶液中

实验1 取30%的H2O2溶液10 mL于—支洁净试管中,将光亮铜丝置于其中,没有看到“铜丝表面变黑”的现象,甚至放一天、两天、半个月,浸在溶液中的铜丝仍然光亮,溶液仍然无色。

实验2 取30%的H2O2溶液各10 mL于两支洁净试管中,分别将光亮的一端圈成螺旋状长细铜丝置于其中,然后都用酒精灯缓慢加热试管,并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观察到当溶液温度升至30℃时铜丝表面开始产生气泡,随温度升高(80℃,并保持这个温度)产生气泡越来越多。此时,将一支试管中的铜丝抽出(铜丝光亮),溶液中无气泡产生,再将铜丝插入后,铜丝表面又有气泡产生。随后又将这支试管停止加热,随着溶液温度降低,产生气泡速率减慢,直至停止。另一支持续加热的试管,约经3~5分钟后,铜丝表面产生气泡明显减少,直至反应停止,此时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仍然光亮,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均无色透明。

1.2.2 将CuSO4置于H2O2溶液中

实验3 取30%的H2O2溶液10 mL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将少量蓝色硫酸铜晶体加入其中,晶体溶解,溶液呈蓝色,除此外没有明显反应现象。再给溶液加热(至80℃)也无明显反应现象,滴加稀硫酸时有少量气泡产生。

2 实证探索与分析

2.1 实证探索

2.1.1 铜丝与H2O2溶液

单质铜在酸性条件下能与H2O2溶液反应且反应比较剧烈,但未酸化时铜丝在30%的H2O2溶液中就能久置而仍保持光亮?实验温度对铜与H2O2溶液的反应会有怎样的影响?因生产、储存、操作等因素,光亮的铜丝表面很有可能存在油污、氧化物等,原文未提及实验时是否进行过预处理。

实验4 取一段光亮铜丝(由北京诚盛达电线电缆厂生产的单股纯铜2.5平方BV线剥取,下同),砂纸打磨,然后用蘸有无水酒精的脱脂棉擦拭干净。室温下晾置片刻后,按图1插入盛有10 mL 30%H2O2溶液的洁净试管中使B部分浸入溶液。起初无明显变化,约15s后溶液中B处铜丝表面开始附着少量细小气泡并逐渐增多,然后平缓而持续地进行。抽出铜丝,溶液中不再有气泡,再将铜丝插入后,铜丝表面又有气泡产生。取出铜丝,将铜丝B部分与A部分比较,光泽略显暗淡,颜色呈棕红色(A处为红色),反应后的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5 将铜导线(北京诚盛达电线电缆厂生产,单股纯铜2.5平方BV线)剥去一端外皮,露出约3cm长的铜丝并按实验4进行预处理。然后按图2连接装置,具支试管和小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30%H2O2溶液和蒸馏水。先预通一段时间N2(用NH4Cl和NaNO2浓溶液共热制备后水洗),再将导线露出的铜丝部分插入双氧水中并持续缓慢通N2,实验现象与实验4相同。通N2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并及时带走由H2O2分解产生的O2。

实验6 按实验4操作对铜丝预处理,插入盛有10 mL 30%H2O2溶液的洁净试管,并将试管置于冰水浴中,约3分钟后能观察到铜丝表面附着有细小气泡,但气泡生成速率较实验4要慢得多。用酒精灯加热水浴,随水浴温度的慢慢升高,铜丝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至70℃时已非常快速,取出铜丝气泡又消失归于平静。若图1装置将水浴加热改为酒精灯直接微热数秒钟,铜丝气泡表面会立即快速产生气泡,试管壁逐渐发热、发烫,片刻后试管内气泡汹涌。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6中只可在启动反应阶段用酒精灯微热片刻,不可持续加热,否则极易因反应过于剧烈致使液体喷涌冲出试管。

实验7 将实验4、5和6结束后的铜丝用蒸馏水冲洗后,剪取数段浸入H2O2部分的铜丝(如图1中B段),放入盛有2~3 mL浓氨水的试管中,不断振荡,溶液颜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从无色渐变为淡蓝色、蓝色。换用A部分铜丝和氧化铜重复上述操作以对照,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以上现象。

实验8 室温下,向盛有10 mL 30%的H2O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少量Cu2O(上海华亭化工厂有限公司生产)、CuO(浙江省衢州市花园化工试剂厂生产),两试管均会立即出现细小气泡,但前者速度较后者更快。

实验表明,光亮铜丝置于H2O2溶液中时,虽无“铜丝表面变黑”的现象,但一段时间后明显可以平缓地生成气泡,且铜丝表面色泽也并非不变。由于Cu2O在浓氨水中能生成无色的[Cu(NH3)2]+,[Cu(NH3)2]+易继续氧化成蓝色的[Cu(NH3)4]2+,即:

Cu2O+4NH3·H2O 2[Cu(NH3)2]++2OH-+3H2O 2[Cu(NH3)2]++4NH3·H2O+1/2O2=2[Cu(NH3)4]2++2OH-+3H2O

通过实验7、8现象说明,在未酸化的H2O2溶液中铜丝表面有少量Cu2O生成(限于本校实验条件,未能对铜丝表面物质作进一步测定分析),而Cu2O对H2O2的分解具有较好的催化能力,混合液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提升Cu2O的催化能力,加快H2O2的分解速度。

2.1.2 CuSO4与H2O2溶液

众所周知,很多含过渡金属离子的物质(如MnO2、FeCl3、AgNO3等)对H2O2都具有催化活性,而原文则称只有含Cu2+的酸性溶液可加快H2O2分解。难道硫酸铜晶体在H2O2溶液中只溶解、不催化?而硫酸铜溶液也只对酸化的双氧水才会有催化效果吗?

实验9 室温时,取30%的H2O2溶液10 mL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将米粒大小的一粒蓝色硫酸铜晶体加入其中,晶体表面立即产生细小气泡,且快速、平稳、持续,继续向以上试管滴加几滴稀H2SO4酸化,气泡生成速率没有明显改变。

实验10 室温下,向A、B两支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 30%的H2O2溶液,然后A试管滴加3~5滴10%的CuSO4溶液,轻轻振荡,溶液中出现大量无色气泡,继续滴加几滴稀H2SO4酸化,气泡无明显变化;向B试管滴加几滴稀H2SO4溶液,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11 向两支盛有10 mL 30%H2O2溶液的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CuSO4晶体、CuSO4溶液,均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再分别用酒精灯加热片刻,H2O2快速分解,试管内气泡汹涌(注意!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并控制好酒精灯加热时间,以防反应过于剧烈而发生液体喷溅伤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CuSO4晶体还是CuSO4溶液,无论是室温下还是加热时,无论是否滴加稀H2SO4酸化,Cu2+对H2O2的分解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活性。至于稀硫酸的加入,本身对H2O2分解并没有催化能力,但在H+浓度较大且加热时会使H2O2的稳定性减弱。

2.2 理论分析

2.2.1 H2O2氧化单质铜

对于H2O2氧化单质铜可能的反应:①Cu(s)+H2O2(l)=CuO(s)+H2O(l);②2Cu(s)+H2O2(l)=Cu2O(s)+H2O(l)。查阅相关化学物质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见下表1。由于ΔfGθ受温度影响大,而ΔfHθ、Sθ则变化较小,在普通化学中可认为保持不变,各物质在298K的标准生成热及熵值,对其他温度也适用。因此,采用ΔfHθ298、Sθ298进行理论计算较合适。

对于反应①:ΔrHθm=ΣΔfHθ298(生)-ΣΔfHθ298(反)=-251.918 kJ·mol-1,ΔrSθm=ΣΔrHθ298(生)=ΣΔrHθ298(反)=4.684 J·K-1·mol-1;同理,反应②的ΔrHθm=-213.408 kJ·mol-1,ΔrSθm=50.182 J·K-1·mol-1。由Gibbs-Holmholtz方程(ΔrGθm=ΔrHθm-TΔrSθm)可知,上述两个反应因ΔrHθm<0、ΔrSθm>0,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在常温下发生的热力学趋势也都很大。

从氧化还原的电极电势角度看,H2O2在非酸性条件下氧化性较弱[H2O2+2e-=2OH-,Eθ(V):0.88],在与单质铜混合时,铜生成Cu2O、CuO的电极反应及电极电势分别为:Cu2O+H2O+e-=Cu+2OH-,Eθ(V):-0.358;Cu2++2e-=Cu,Eθ(V):0.337 [3]。不难发现,H2O2将Cu氧化为Cu2O比生成CuO(或Cu2+)要容易得多。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酸化的H2O2溶液能将单质铜(主要)氧化为Cu2O。实证探索的现象也能很好地切合这一结论。

2.2.2 H2O2的催化分解

一般认为,催化剂可促进过氧化氢物(ROOH)分解而产生自由基,催化过氧化氢物分解属自由基反应。根据经典的Haber-weiss理论提出的见解是:

a. ROOH+Mn+→RO·+OH-+M(n+1)+

b. ROOH+M(n+1)+→ROO·+H++Mn+

以上两个反应交替进行,催化剂同时得以复原。存在变价的过渡金属如铁(+2、+3等)、锰(+2、+4等)、银(+1、+2)、铜(+1、+2、+3)等的离子及其化合物,对H2O2的分解都有一定的催化能力,而Zn2+因不存在可变价态对H2O2的分解也就基本没有催化活性[4]。因此,对H2O2分解而言,无论是铜的氧化物还是CuSO4等铜盐都有催化能力。

3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探索表明,铜在未酸化的H2O2溶液中能被氧化生成Cu2O,并能进一步催化H2O2的分解,而适当加热混合溶液,有助于缩短Cu2O的形成时间并提高Cu2O的催化活性,使铜丝表面的气泡生成更快、更剧烈。

参考文献:

[1]江岚,段昌平. H2O2能氧化铜吗[J].化学教学,2013,(7):48~49.

[2][3]印永嘉.大学化学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95~815.

[4]史宗翔,陆燕海. FeCl3催化分解H2O2实验的审慎参酌[J].化学教学,2012,(10):51~53.

2.1.2 CuSO4与H2O2溶液

众所周知,很多含过渡金属离子的物质(如MnO2、FeCl3、AgNO3等)对H2O2都具有催化活性,而原文则称只有含Cu2+的酸性溶液可加快H2O2分解。难道硫酸铜晶体在H2O2溶液中只溶解、不催化?而硫酸铜溶液也只对酸化的双氧水才会有催化效果吗?

实验9 室温时,取30%的H2O2溶液10 mL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将米粒大小的一粒蓝色硫酸铜晶体加入其中,晶体表面立即产生细小气泡,且快速、平稳、持续,继续向以上试管滴加几滴稀H2SO4酸化,气泡生成速率没有明显改变。

实验10 室温下,向A、B两支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 30%的H2O2溶液,然后A试管滴加3~5滴10%的CuSO4溶液,轻轻振荡,溶液中出现大量无色气泡,继续滴加几滴稀H2SO4酸化,气泡无明显变化;向B试管滴加几滴稀H2SO4溶液,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11 向两支盛有10 mL 30%H2O2溶液的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CuSO4晶体、CuSO4溶液,均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再分别用酒精灯加热片刻,H2O2快速分解,试管内气泡汹涌(注意!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并控制好酒精灯加热时间,以防反应过于剧烈而发生液体喷溅伤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CuSO4晶体还是CuSO4溶液,无论是室温下还是加热时,无论是否滴加稀H2SO4酸化,Cu2+对H2O2的分解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活性。至于稀硫酸的加入,本身对H2O2分解并没有催化能力,但在H+浓度较大且加热时会使H2O2的稳定性减弱。

2.2 理论分析

2.2.1 H2O2氧化单质铜

对于H2O2氧化单质铜可能的反应:①Cu(s)+H2O2(l)=CuO(s)+H2O(l);②2Cu(s)+H2O2(l)=Cu2O(s)+H2O(l)。查阅相关化学物质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见下表1。由于ΔfGθ受温度影响大,而ΔfHθ、Sθ则变化较小,在普通化学中可认为保持不变,各物质在298K的标准生成热及熵值,对其他温度也适用。因此,采用ΔfHθ298、Sθ298进行理论计算较合适。

对于反应①:ΔrHθm=ΣΔfHθ298(生)-ΣΔfHθ298(反)=-251.918 kJ·mol-1,ΔrSθm=ΣΔrHθ298(生)=ΣΔrHθ298(反)=4.684 J·K-1·mol-1;同理,反应②的ΔrHθm=-213.408 kJ·mol-1,ΔrSθm=50.182 J·K-1·mol-1。由Gibbs-Holmholtz方程(ΔrGθm=ΔrHθm-TΔrSθm)可知,上述两个反应因ΔrHθm<0、ΔrSθm>0,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在常温下发生的热力学趋势也都很大。

从氧化还原的电极电势角度看,H2O2在非酸性条件下氧化性较弱[H2O2+2e-=2OH-,Eθ(V):0.88],在与单质铜混合时,铜生成Cu2O、CuO的电极反应及电极电势分别为:Cu2O+H2O+e-=Cu+2OH-,Eθ(V):-0.358;Cu2++2e-=Cu,Eθ(V):0.337 [3]。不难发现,H2O2将Cu氧化为Cu2O比生成CuO(或Cu2+)要容易得多。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酸化的H2O2溶液能将单质铜(主要)氧化为Cu2O。实证探索的现象也能很好地切合这一结论。

2.2.2 H2O2的催化分解

一般认为,催化剂可促进过氧化氢物(ROOH)分解而产生自由基,催化过氧化氢物分解属自由基反应。根据经典的Haber-weiss理论提出的见解是:

a. ROOH+Mn+→RO·+OH-+M(n+1)+

b. ROOH+M(n+1)+→ROO·+H++Mn+

以上两个反应交替进行,催化剂同时得以复原。存在变价的过渡金属如铁(+2、+3等)、锰(+2、+4等)、银(+1、+2)、铜(+1、+2、+3)等的离子及其化合物,对H2O2的分解都有一定的催化能力,而Zn2+因不存在可变价态对H2O2的分解也就基本没有催化活性[4]。因此,对H2O2分解而言,无论是铜的氧化物还是CuSO4等铜盐都有催化能力。

3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探索表明,铜在未酸化的H2O2溶液中能被氧化生成Cu2O,并能进一步催化H2O2的分解,而适当加热混合溶液,有助于缩短Cu2O的形成时间并提高Cu2O的催化活性,使铜丝表面的气泡生成更快、更剧烈。

参考文献:

[1]江岚,段昌平. H2O2能氧化铜吗[J].化学教学,2013,(7):48~49.

[2][3]印永嘉.大学化学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95~815.

[4]史宗翔,陆燕海. FeCl3催化分解H2O2实验的审慎参酌[J].化学教学,2012,(10):51~53.

2.1.2 CuSO4与H2O2溶液

众所周知,很多含过渡金属离子的物质(如MnO2、FeCl3、AgNO3等)对H2O2都具有催化活性,而原文则称只有含Cu2+的酸性溶液可加快H2O2分解。难道硫酸铜晶体在H2O2溶液中只溶解、不催化?而硫酸铜溶液也只对酸化的双氧水才会有催化效果吗?

实验9 室温时,取30%的H2O2溶液10 mL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将米粒大小的一粒蓝色硫酸铜晶体加入其中,晶体表面立即产生细小气泡,且快速、平稳、持续,继续向以上试管滴加几滴稀H2SO4酸化,气泡生成速率没有明显改变。

实验10 室温下,向A、B两支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 30%的H2O2溶液,然后A试管滴加3~5滴10%的CuSO4溶液,轻轻振荡,溶液中出现大量无色气泡,继续滴加几滴稀H2SO4酸化,气泡无明显变化;向B试管滴加几滴稀H2SO4溶液,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11 向两支盛有10 mL 30%H2O2溶液的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CuSO4晶体、CuSO4溶液,均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再分别用酒精灯加热片刻,H2O2快速分解,试管内气泡汹涌(注意!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并控制好酒精灯加热时间,以防反应过于剧烈而发生液体喷溅伤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CuSO4晶体还是CuSO4溶液,无论是室温下还是加热时,无论是否滴加稀H2SO4酸化,Cu2+对H2O2的分解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活性。至于稀硫酸的加入,本身对H2O2分解并没有催化能力,但在H+浓度较大且加热时会使H2O2的稳定性减弱。

2.2 理论分析

2.2.1 H2O2氧化单质铜

对于H2O2氧化单质铜可能的反应:①Cu(s)+H2O2(l)=CuO(s)+H2O(l);②2Cu(s)+H2O2(l)=Cu2O(s)+H2O(l)。查阅相关化学物质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见下表1。由于ΔfGθ受温度影响大,而ΔfHθ、Sθ则变化较小,在普通化学中可认为保持不变,各物质在298K的标准生成热及熵值,对其他温度也适用。因此,采用ΔfHθ298、Sθ298进行理论计算较合适。

对于反应①:ΔrHθm=ΣΔfHθ298(生)-ΣΔfHθ298(反)=-251.918 kJ·mol-1,ΔrSθm=ΣΔrHθ298(生)=ΣΔrHθ298(反)=4.684 J·K-1·mol-1;同理,反应②的ΔrHθm=-213.408 kJ·mol-1,ΔrSθm=50.182 J·K-1·mol-1。由Gibbs-Holmholtz方程(ΔrGθm=ΔrHθm-TΔrSθm)可知,上述两个反应因ΔrHθm<0、ΔrSθm>0,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在常温下发生的热力学趋势也都很大。

从氧化还原的电极电势角度看,H2O2在非酸性条件下氧化性较弱[H2O2+2e-=2OH-,Eθ(V):0.88],在与单质铜混合时,铜生成Cu2O、CuO的电极反应及电极电势分别为:Cu2O+H2O+e-=Cu+2OH-,Eθ(V):-0.358;Cu2++2e-=Cu,Eθ(V):0.337 [3]。不难发现,H2O2将Cu氧化为Cu2O比生成CuO(或Cu2+)要容易得多。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酸化的H2O2溶液能将单质铜(主要)氧化为Cu2O。实证探索的现象也能很好地切合这一结论。

2.2.2 H2O2的催化分解

一般认为,催化剂可促进过氧化氢物(ROOH)分解而产生自由基,催化过氧化氢物分解属自由基反应。根据经典的Haber-weiss理论提出的见解是:

a. ROOH+Mn+→RO·+OH-+M(n+1)+

b. ROOH+M(n+1)+→ROO·+H++Mn+

以上两个反应交替进行,催化剂同时得以复原。存在变价的过渡金属如铁(+2、+3等)、锰(+2、+4等)、银(+1、+2)、铜(+1、+2、+3)等的离子及其化合物,对H2O2的分解都有一定的催化能力,而Zn2+因不存在可变价态对H2O2的分解也就基本没有催化活性[4]。因此,对H2O2分解而言,无论是铜的氧化物还是CuSO4等铜盐都有催化能力。

3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探索表明,铜在未酸化的H2O2溶液中能被氧化生成Cu2O,并能进一步催化H2O2的分解,而适当加热混合溶液,有助于缩短Cu2O的形成时间并提高Cu2O的催化活性,使铜丝表面的气泡生成更快、更剧烈。

参考文献:

[1]江岚,段昌平. H2O2能氧化铜吗[J].化学教学,2013,(7):48~49.

[2][3]印永嘉.大学化学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95~815.

[4]史宗翔,陆燕海. FeCl3催化分解H2O2实验的审慎参酌[J].化学教学,2012,(10):51~53.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长柄V形玻璃管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和微型化的渗透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