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放教案,装一装学生
2014-10-17王益红
王益红
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试上了,一次次地修改,一遍遍地打磨。已经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了,已经把教学课件做得无限精美了,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得无比充分了,可是,我在课堂上为什么还是找不到感觉呢?我的课堂为什么没有高潮迭起呢?学生们为什么没有在课堂上兴奋起来呢?我觉得,我的课堂就如一杯速成的卡布奇诺咖啡,闻着香气浓郁,喝来却索然无味。脑海中一直印着许多特级教师上课的画面:同学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那样的课堂才是我向往的课堂,可是那样的课堂究竟离我多远啊!
静静地沉思,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办公室一位老师的话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知道她说话的目的是赞赏我,鼓励我,她说:“王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课堂上是那样的流畅,教案全在你心中了。”听着这句鼓励我的话,我的心头却一愣,蓦然醒悟,原来我放在心中的是那设计得环环相扣的教案啊,而不是我们课堂上的主人——学生。我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讲堂,关注的是自己教完了没有,而不是学生学会了没有。是的,就因为这样,所以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只是叫了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走了过场;就因为这样,当同学们在饶有兴趣地欣赏各种各样海底珊瑚的时候,我怕赶不及后面的进度,戛然而止了视频;就因为这样,当我问到“海底动物有万万千,为什么作者就只挑了这几种来写呢?”这个高难度问题时,叫起第一个学生未能回答,而下一个学生回答得支支吾吾时,我就急急地抛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正因为这样,我的课堂看似流畅无比,看似张弛有度,看似书声琅琅,我讲得似乎也激情澎湃,但是,我把学生当成了配合自己完成教案的工具,我像个不称职的导游,在急匆匆地领着学生赶往下一处。
是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更多地追求“预设”环节的流畅和顺利,更多地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却对学生的情绪体验关注甚少。而当学生报我们以麻木的眼神、漫不经心的参与时,我们却往往归咎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等。殊不知,这中间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呀!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句话已经不知喊了多少年,但是如果不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曾经有一位学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一些教师上课,简直是“眼中无人”。何以有此感慨?他解释道:许多教师上课时,不会“抓学生”。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他们在黑板上写完板书后,通常只是转身低头看放在讲台桌上的教案,而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顾。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眼中无人”“课中无生”。无独有偶,中央教科所的研究人员曾专门针对上述现象深入课堂,观察了几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发现,这些教师在黑板上写完板书后,并不是背对着学生提醒学生看黑板,而是转过身来,认真地从不同角度扫视教室里的学生,之后,再开始下面的教学,中间约有10-15秒的停顿时间。事后问这些教师,这么做是否浪费教学时间,他们异口同声地予以否定。他们是要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几秒,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行动,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是的,赞赏是一种关注,宽容是一种关注,等待也是一种关注。
这也许只是一个课堂细节,但却折射出我们教师对待课堂的态度——是否真正心中有学生。我们的课堂就是由这样无数个细节构成,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充满情趣,呈现真正的活力。放一放教案,装一装学生,我们会走进同学们五彩的想象空间,遨游于他们自由呼吸的思维王国;我们才会静静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大方地把时间、机会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有更宽松的氛围,尽情地释放创造潜能;我们才会有更博大的胸怀,笑着看学生,笑着看自己,课堂也就多了“智”的成份,“慧”的元素,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