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4-10-16赵秋华
赵秋华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人口的素质提高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我们竞争。人才的结构是宝塔形的、分层次的,即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最大量的人才群在初级和中级。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加大力度培养初、中级人才群。而培养大量初、中级高素质的实用专门人才,主要靠职业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架起了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环境,为素质教育架起了“立交桥”。
二、职业教育实现了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育对象。抓考绩,突出抓入学率、巩固率,降低留级率,提高合格率,而并不是单纯地抓升学率的高低。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要符合多数学生的爱好和就业需要,而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有上百种,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应的专业。每种专业开设十多门专业课,供学生专修,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劳动市场的需要,专业设置市场化,职业学校时刻瞄准市场“行情”。当地经济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打破了普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化的格局。面向市场培养人才,面向市场及时调整转换专业设置,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的适应性,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就业需要,从而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智力资源。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备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先天优势。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之二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这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达到“五育并举”,并且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合格加特长”。现代职业教育应以使学生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的表现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能力本位教学兴起原因之一是它能适应学生个人的不同条件、不同要求,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个人间的差异。首先,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各种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求合格,为技术课服务,专业技术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一门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传授学生上千种技能,学生选择专项一技学有所成,就不愁找不到就业的岗位。其次,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长培养有特有教学手段,“一专多能”的职业中学实习教学培养的是动手能力,一般占总课时的40%,学生在学校实习基地或到社会厂、场、店顶岗生产实习。因此,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专门人才,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
三、 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主义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的文化素质较高,但没有专业特长,只能算得上经济建设所需要人才的雏形。上级领导在农村调查中,多次尖锐地指出:农村初中毕业生只有一定的文化,不具备谋生的本领是不行的,要让他们学到几门农业实用技术,使之自立于社会,有谋生的技能。农村初中毕业生如此,城市的高中毕业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现代科技教育,培养他们从业的技能和道德,培养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真实本领。因此初中、高中毕业生分别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专业户、示范户、致富能手,才能实现科技兴农、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