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问题探讨之学校改革
2014-10-16强发泉
强发泉
2013年高考结束后,笔者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赴陕西宜川、宁夏银川学习之行,在学习过程中进课堂、听报告,感触和收获颇多。笔者意识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全国上下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不仅仅是参与者、实践者,更是感悟者。本文便是笔者从新课改全面推进的大背景出发,对学校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考评方式等方面谈一些浅显之见,也当做是对新课改的一点思考和感悟,不周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领导角色需转变
学校各位领导,特别是校长,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牵头人和组织者,起着重要作用。为使新课改有效推进,校领导要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要把自己由原来的直接管理者变为新课程实施的服务者,由原来的权利执行者变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对学校有效实施新课程起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要求领导层应根据学校实际,掌握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运用新课改的理念,研究实施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领导也要认识到新课程是全新的,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亲自感悟它,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常常深入基层,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和教师交谈,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管理制度待更新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行为准则,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行不通的。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已成为必然。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制度较之传统相比,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创新,哪些需要完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原来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与完善,这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各学校在摸索探讨的问题。
三、考评制度要完善
新课程下的质量观除了关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外,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用学生成绩来衡量,更注重全面的评价。第一,看重同行的评价。同行尤其是相同学科的同仁们,他们熟悉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了解相关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在听课后,能对相关课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总体定性分析,并根据主讲教师的自评意见和学生课后的反映,综合进行评价,明确指出主要优缺点和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意见。第二,注重学生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只重视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被动地参与其中,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为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地表现教学效果,应该让课堂的主人——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都有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堂课上得好不好,收获大不大,理所当然他们更有发言权。
四、分班制度应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学校,特别是高中,为提高升学率,扩大自身影响,一直存在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的现象,美其名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针对个性和特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而按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大相径庭,虽然它的“施教”也是建立在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但这种差异是单一的,就学生发展而言,这种只注重智育科目,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发展都是片面的。因此,它不是有教无类,而是有教有类;它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因类施教。
五、教师培训要加强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源源不断地长流水”。可见,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时代的这一要求,学校需要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富有创新意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素质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和各种竞赛交流活动,让教师走出去与兄弟学校多交流,为教师成长与发展提供服务,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适应高速发展时代的需求。
总之,在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过渡的过程中我们仍处于磨合期,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承载者,应更新理念,深入探究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制定与课程改革同步的学校管理实施策略,努力促进新课程改革稳步、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新课程会使学校教育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还须努力探索,不断进步。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1012。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