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识谱能力
2014-10-16黎小玲
黎小玲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描述,“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达到的识谱水平也有明确的标准规定,“能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为了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识谱水平,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 采用柯尔文手势,结合钢琴或电子琴,培养学生的固定音高感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John Curwen, 18161880)首创的。这种方法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方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手势借助了身体的语言、视觉的优势让学生在唱每个音名时形成对大脑的刺激,从而锻炼出一种内心的听觉,让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做出本能的反应。在初中阶段的初期音乐教学中,选择短小、音域跨度不大、节奏较简单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巩固学生的音高感觉。
二、 借助学生熟悉的歌曲解决识谱中存在音准、节奏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所谓熟悉的歌曲,是指学生能够随口哼唱、对歌词及旋律的走向都能了然于胸的歌曲。这样的歌曲,可让学生借助歌词来识谱。如《国歌》是大家所熟悉的歌曲,采取教师唱一句歌词,学生唱出相对应的旋律。或采用其他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识谱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利用学生对歌曲的熟悉,并对歌曲中每个音的长短、高低都心中有数的优势,学生只要在某一处出了问题,大家都可以听辨出来。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认真地对照乐谱,对他们所唱出的旋律进行鉴别。也能较快地掌握附点音符、切分节奏、一字多音等一些较难讲解的音乐知识。还能让学生在以后的识谱学习中归纳、借鉴、学习出现的相同知识点。
三、 采用手、眼、心、口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识谱,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手、眼、心、口识谱法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手、眼、心、口等感官的作用,全面参与识谱学习当中。让学生从无声的聆听感受到有声的模仿演唱,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提高识谱能力。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歌曲《银杯》为例,这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歌曲,音乐风格明显。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遍教师弹唱歌曲的旋律,学生用手指指乐谱聆听教师的演唱,初步感受每个音的长短,高低。第二遍聆听歌曲的录音范唱,手指指乐谱感受歌曲的旋律线,从而更深一层地感受音的高低和长短形成的旋律走向。第三遍尝试跟随琴声视唱乐谱。第四遍尝试演唱歌词。
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眼随手动,心随手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更仔细地感知每个音的长短、高低以及整首歌曲的旋律线。具体操作中,听辨的遍数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定。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单纯的拍击节奏或演唱每个音符,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在长期的培养中养成学生内心识谱的习惯,提升识谱的准确性及把握的程度。
四、在旋律创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在相关音乐知识的运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
旋律创编是指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乐谱的知识进行自主创编的一种教学方式。旋律创编不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作曲家作为教学目的,而是让学生把已学习过的识谱基本知识运用于创作实践当中。这种创编无论学生处在识谱学习的哪个阶段都可尝试,哪怕只掌握了几个音符,一两个简单的节奏型都可进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创编不要求过长、过复杂,要求短小、简单,可以从一两个小节开始。
在实践过程中,可循序渐进,把创编融入教学环节中。如旋律创编初期,教师可规定节奏型、音符、小节数,让学生自己进行创编并演唱。创编的中期,学生可以自主创编,增加小节数、节奏型、音符种类等。创编的后期,学生甚至可以将歌词的内容进行创编,成为一个小作曲者。当然,教师也可使用旋律模仿、旋律对话等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创编。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知识的使用中更深入地了解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这些可以搭配出多种多样的旋律,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音乐。这就有利于学生无论是在识谱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初中生识谱能力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把相关的学习融入歌曲教学、音乐欣赏或创编活动中。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慢慢地培养好学生的识谱能力,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应达到的水平。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