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10-16吴越明
吴越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作出适当的改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性不明显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程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现实教学中,初中数学一般还是采用教师讲、做,学生听、看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更不能发挥其主导性。
2.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讲授式、讨论式、观察式等。但这些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教学内容简单地进行了分工,并没有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套用而没有思考,对教学方式中的经验和理念也仅限于借鉴。没有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3.情境创建偏离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情境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情境模式的创建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使情境创建与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偏差,在情境中趣味性高于数学性,脱离了实际情况。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模式的创建要有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创建,不能够生捏硬造,刻意为之。
二、应对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整个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现实教学中,初中数学还在采用教师讲、做,学生听、看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功能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改变这种现状,将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更多的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2.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
在新课程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计算题的证明、运算和应用题的分析解题,主要应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数学教学法与注入式数学教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主要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归纳总结”的基本教学理念。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将“解决问题”的设计理念带入数学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情景模式,多提出一些有启发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创新。在解题思路中也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只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实验、推理,最终做到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探究式教学法采用的是“创建情境—问题探究—假设分析—得出结论”的根本模式,其主要应用于教学初中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定律、例题等。
3.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数学学习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只有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数学情境创建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合理创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各个知识点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建立适当的问题情境,积极指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假设等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转变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