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数学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育人功能
2014-10-16贾卫红
贾卫红
新编职业学校数学新教材(人教版)中的每一章后都设置了阅读材料,其目的是供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为此,我们在数学课教学中一定要用好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觉地拓宽知识面,了解一些与本章知识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以点带面,不失时机地将相关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促进数学教学中德育的落实与加强
职校数学教师中有不少人对数学学科史、经典数学了解不多,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后面设置了相应的阅读材料,使我们认识到数学课不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性和生动性,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面对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对数学课头痛的这些特点,更需要数学教师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风趣的数学语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和现代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都可以结合、渗透到教学中去,如商高定理、祖冲之圆周率、刘徽割圆术、祖暅原理、秦九韶公式等,将其与外国同类成就对比讲授,可以增长志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点拨和补充,把广博的数学学科知识和精湛的专业基础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课堂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真正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想学数学或讨厌学数学,是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觉得数学课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一章中球的体积公式一节时,我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讲了这一公式的发展史。公元50年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数学专著,里面记载了关于球体的计算公式:V=9/16D(D是球的直径),古人采用“周三径一”取π=3,认为立方体内切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体体积的3/4,圆柱体内切球的体积是圆柱体的3/4,所以立方体内切球的体积是立方体体积的9/16。
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衡曾对这个公式的不确切性作了论述,但未改正,到公元263年,三国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刘徽开始对《九章算术》作注,球体积的不确切性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引入第四种立体:先把立方体自左向右作内切圆柱,再自前而后作内切圆柱。这时,球被包含在两圆柱相交的公共部分中,而与圆柱相切,给它取名“牟合方盖”记为V牟。用水平截面去截这个牟合方盖中的球,球的截面是圆,牟合方盖的截面为正方形,其面积之比为π∶4,于是由截面法原则得V球∶V牟=π∶4,或V球=π/4 V牟。
但刘微终没有求得V牟,从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又过了大约600年,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仍借助于“牟合方盖”,终于发现了“缘幂势即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这便是中学课本中提出的祖暅原理,最终得出了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V球=4/3πr3。
通过对这个公式的发生、发展历程的讲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教科书中每一个定理的来之不易,大部分学生开始对所学的公式、定理问为什么,不明白的就跑阅览室查阅资料,查不到就直接上网获取信息。从古代的《九章算法》、《张丘建算经》到现代的《从数字到星空遨游》、《数学与人类发展史》等,已在某些学生的学习资料中出现。学生由兴趣开始走向自主探讨问题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吗?
三、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013年,我成立了“数学知识趣味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每周的活动时间,学生把个人收集的资料都拿来进行筛选,然后分为数学发展史类、疑难问题解答类、数学家的故事类、数学日常应用类等,互相补充,互相传阅。通过这项工作,学生感受到再创造的乐趣,甚至有些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打印成册,与全班同学共享,一时间报名人数骤增,我的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当一名学生找到一道排列组合应用题时,我们师生用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我放弃了,而学生却没有放弃。第二天,当一位学生把整理好的三张答案纸递到我面前时,我被那密密麻麻的计算过程惊呆了,经过仔细分析,答案是正确的。面对兴奋不已的学生,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用好新教材,就必须具有新的观念与方法,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其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用全新的理念,真正发挥阅读材料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