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10-16刘芬
刘芬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内涵极为丰富的学科,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也就必然要思考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自己从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把目标定位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注重死记硬背。新课程则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高尚人格的培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师在具体制定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又不能拘泥于“三维目标”,如果贪多求全,一节课就设置四五个目标,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这些目标就难以得到落实,势必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通常情况下,教师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等因素,还应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可学之处?2.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实际,他们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必须结合文本特点。这样的目标才能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围绕文本展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为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编写意图及其为教学活动所提供的基本线索,领会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教材内容毕竟不等于教学内容。那种机械地“教教材”,而不“用教材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对教材的感悟、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价值理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努力将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创造性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认真锤炼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还要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说标准的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概全。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学语言的情感既不能随意而发,也不能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此外,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适度调控好节奏,快慢得当,张弛适宜,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四、优化组合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尤为要注意方式方法,不仅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而且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课型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如新授课可选择讲授法、谈话法,复习课则可选择讲授法和讨论法;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如议论文的教学可采用讲授法,对于侧重于知识探索性的内容,最好采用现代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注意针对性、多样性、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从本质上说,都要体现启发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五、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解决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新颖有趣,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要围绕中心,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问题的切入点要小而具体,富有可思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课堂教学流程必须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展情况,灵活进行调控,如果遇到某些特殊问题,要及时采取应急手段,确保课堂教学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发展。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要即讲即练,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和强化。设计的练习题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科学性与灵活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