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口又动手——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4-10-16戴建新朱鑫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尺子科学课科学素养

戴建新+++朱鑫娟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深刻地体现出了细节的重要性。同样,在科学课堂上,雕琢细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 在“说”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靠什么来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呢?教学语言自然是串起整个课堂的关键。但是人们常常忽略教学语言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殊不知,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用语要注重专业性

科学是一门严谨、精确的学科,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否则只能使学生犹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

在科学课堂上,如若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语言,经常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科学课的教学,用语没有专业性,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受到教师的影响,那可就糟糕了。要是你恰巧碰上爱钻牛角尖的学生,硬是要你告诉他文竹是花还是树?叶上花是花还是树?你该怎么回答呢?实际上,文竹属于百合科的观赏性植物,该科的植物基本都算作广义的花的范畴。叶上花,又名假叶树,它是一种灌木,属于天门冬科植物。叶上花没有叶子,它的小枝长成了扁平的叶的样子,让人误以为那是它们的叶子。叶上花的花生在“叶子”的中央或一侧,花落后果实也就结在那里。可见,植物不都是“花”或“树”。同样的,“鲸”是哺乳动物,不应该叫“鲸鱼”,不能把所有的小生命都叫“虫”。

2.用语要注重客观性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有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石子沉入水底是因为它想躺在水底睡觉”。对于这一说法语文教师一定会赞扬学生的想象力,可是科学教师就会感到很头疼了。如果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这般充满想象力,那科学实验还怎么进行下去?科学结论又如何能得出呢?所以,为了尽量纠正学生的想象语言,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用词要注意客观性,而非情感性。

3.用语要注重精简性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科学课:教师执教《测量水的温度》,让学生每隔两分钟测量一下沸水的降温情况,测量前,教师用PPT展示出了温度计的使用说明: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使用温度计的方式是错误的。明明已经事先说明了要求,为什么还是会出错呢?我思考后,觉得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PPT上那段呈现温度计使用说明的文字太多了,三年级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记住这么长的要求,体会不到重点。如果教师将这五个要求精简成“拎,离,平,停,浸”五个字,学生就能一下子抓住使用的重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4.用语要注重准确性

再来看一个不注重语言而导致教学不顺利的案例:教师执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小组比较观察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的活动后:

师:发出声音的尺子与不发出声音的尺子有什么区别?

生:发出声音的尺子在动。

师:那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生1:打出来的。

生2:我们是弹出声音来的。

生3:一定要用力!

本以为很轻松就可以得出的结论(尺子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却意外地难产了!其实学生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问题本身的指向不够准确。“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以学生刚刚实验的经验来看,他们确实是用这些方式让尺子发出声音来的啊。只不过他们回答的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方式罢了,而教师现在需要的答案却是发声的本质。像这种随意的问题造成答非所问的现象还很多,经常会让我们哭笑不得,降低课堂效率。所以设计导入语言十分重要,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不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浪费学生的时间,还完不成教学目标。

5.用语要注重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很多教师的语言却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自己圈定的地盘中,学生只能小范围活动。

上科学课,学生一走进教室见到器材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时候教师的一句问话“看到这些材料,你想研究什么?”与另一种方式“猜一猜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的回答将以两种不同的心理背景出现:第一种,自由发散式的,学生主动,自己决定用这些材料研究什么就说什么;第二种,迎合式的,学生被动,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得先猜中老师的心意。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就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而不同的教学理念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二、 在“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过程演示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试问,一个连实验都不会做甚至没有做过的小学生,能符合科学素养定义中的第二个要求吗?所以,做好实验对于科学课堂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1.器材选取要有针对性

科学实验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科学过程,认识科学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要上《一杯水的观察》,他准备了5瓶冰红茶和5瓶农夫山泉等物品,当作课堂上用的实验材料。 上课后,从谈话到导入一切都非常顺利。当让学生分别尝一尝“冰红茶”和“水”,引导他们发现水“无味”的特性时,意外发生了。许多学生忘记自己是在做实验,都抢着喝冰红茶,一会儿工夫,用来作对比实验的材料一下子就被喝光了。教师让他们汇报比较后的发现。一连好几个学生都得意地回答:“老师,冰红茶甜甜的,味道好极了!”对于水的特性却只字未提。好不容易有一个学生提到了水,却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感觉这水也是甜的!”“怎么可能会是甜的呢?”教师当时就沉不住气了。“因为农夫山泉有点甜……”话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

为什么一堂原本很顺利的课会变成这样呢?原因就是那位科学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有所疏忽。冰红茶是甜的,谁不爱喝呢?而农夫山泉的广告词正好和所要研究的水的味道矛盾了。所以,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材料的使用者即学生的身心特点。

2.过程设计要有开放性

科学课堂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探究,不要总是打断他们的思维,不要让20分钟的实验因为我们的不断叫停而变成10×2甚至是5×4。有一位教师创设了一种独特的叫停方式,不断地提醒学生“还剩x分钟”,“还剩x秒钟”,让学生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结束探究活动,极好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低龄的孩子较难接受兴趣正浓的活动被突然制止。)

什么是足够的空间呢?记得一位教师曾十分形象地提出“现在科学课在流行开超级市场”。在实验室里有一处固定的位置,摆放着各类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去选取不同的材料。为什么很多教师会不约而同地这样做呢?其根本目的也就在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怎样去设计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

3.实验步骤要有层次性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小学生好奇心强,很多教师上课前把材料都放在桌上,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在准备材料时要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上课一开始在学生的桌上放什么东西,要再三考虑,不要让学生知道你到底准备了多少材料。

一位特级教师就上过一堂非常经典的课,这堂课能被奉之为“经典”,与科学教师出示材料的顺序有莫大的关系。

该教师先用气球做引子搞活课堂气氛;然后他拿出一个装有橘子的袋子,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去了;他讲清了玩法后,就把这个装有水果的袋子发给了学生。学生拿着橘子就会先猜测,再剥开,然后是观察。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动起来之后就很难静下来。那么如何让他们静下来呢?这是个难题。请看这位教师是如何一环扣一环地解决此问题的:

随后,该教师拿出一个装有橘子水的杯子:“这个杯子里面的水是用橘子榨的。你们也可以用手中的橘子榨出这样的橘子水来。”这时候,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杯子,需要榨汁器,而这些是需要向教师求助的,课堂自然就静下来了。课堂静下来之后,该教师就开始给学生发小杯子,学生开始榨橘子水。学生一下子就又“闹”开了。等学生活动得差不多的时候,该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小橘灯。学生一看,又有新东西出来了,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立即停止了榨橘子汁(事实上,这时候学生已经没有橘子可以榨汁了,但是学生还是在榨、榨、榨……)。于是,教学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顺利进行着。

试想,如果该教师一开始就把杯子、榨汁器都交给学生,学生还会有这么丰富的发现吗?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还会沿着最佳的路线前行吗?所以,把握材料出示的顺序,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4.探究过程要有启迪性

当然,只关注这两个方面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是不够的,还应当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历史证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因为疑惑“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上掉”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的。谢皮罗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漠视这一现象,而是积极探究,想知道为什么,是否和地球自传有关。谢皮罗的“为什么”也引发了我们中国人的“为什么”: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发现的蜗牛壳纹路全是往右旋的呢?其中有没有联系呢?是不是赤道上的蜗牛没有纹路呢?这就是“为什么”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其实很多生活细节里都隐藏着科学奥秘,学生只要有乐于观察的眼睛和爱思考的头脑,就会发现生活细节就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每周两节的科学课,最多只能带领学生在科学世界里遨游80分钟,下课铃响后,科学课结束了,但是科学探究却不应当结束。我们应当让科学课堂延伸到生活中,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既要在课堂细节也要在生活细节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戴建新.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2(3).

[2] 冯明,蔡其勇,付国经.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3] 丛桂芝.奇特的观赏植物——假叶树[J].中国花卉盆景,1997(1).

[4] 唐荣德.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6(7).

[5] 叶禹卿.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6] 金国强.现代家庭与素质教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尺子科学课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难忘的科学课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